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让未来校园更美好
上海交通大学| 2022-03-15 10:28:38

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设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

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旨在鼓励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学校,全面提升教学设施、科研设施、校园运行和服务等公共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教学科研全过程的深度支持,增强校园实验室安全能力,优化师生生活服务体验,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

各大高校围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类需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加速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改革和高校数字化转型探索。

但是,高校目前的教学科研设施与师生互动、教学实验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没有实现对教学和实验全过程的深度参与和智慧赋能。

与此同时,校园公共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大多仅停留在安防监控和能源监测层面,远远落后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校园内难以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生活服务,距离广大师生美好智慧校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现仍存在较大差距。

完善智慧教学设施

完善智慧教学设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体教学装备水平,支持互动反馈、高清直播录播等教学方式。部署学科专用教室、教学实验室,依托感知交互、仿真实验等装备,打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新课堂。有条件的地方普及符合技术标准和学习需要的个人学习终端,支撑网络条件下个性化的教与学。支持建设满足教学和管理需求的视频交互系统,支撑居家学习和家校互动。

——《意见》第十条

在智慧教学设施方面,有序加快智慧教室环境改造。面向智慧化教学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需要,配备高速无线网络、互动大屏、高清追踪摄像头和远程拾音麦克风等设施,为线上线下学生提供同等优质的听课体验及同步互动能力。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的画面追随和切换,板书、投影、语音识别自动生成课堂笔记,视频自动录制剪辑等功能。使用同一套软硬件设备兼顾远程教学、小组讨论、标准化考场、慕课录制等需求,实现资源复用,鼓励同步建设课堂直录播系统,将课堂授课内容长期留存,并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共享。

建设多种布局的智慧教室,满足不同班级规模、不同授课形式的需要,并能够根据需求不同而快速灵活调整。对教学楼内上课人数、自修人数、环境温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等参数进行采集并及时在线发布,及时调整教学楼内的设施设备运行,确保既能打造出一个舒适安心的学习环境,又能有效地节约能耗。

选用符合学校需求的教育教学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需要,对线上线下、教与学开展全过程数据记录,为个性化教学提供详细数据和平台支持。

采用混合云模式,支持建设满足教学和管理需求的视频交互系统,支撑灵活的校内外师生交流和讨论,并且为历史课程和讨论视频提供长期存留空间和快速点播入口。

面向教师持续开展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使其充分掌握智慧教学设施的使用,融合传统课堂教育与线上教育,并能熟练使用教学平台和视频交互系统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显著改善学生的上课体验和学习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探索建设采用VR/AR、全息技术及5G远程教学的示范性教学设施,特别应用于实验实训教学,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投入的现象。

建设智慧科研设施

建设智慧科研设施。推动智能实验室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科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模拟实验过程,创新科研实验范式。探索实验室安全智能监管和科研诚信大数据监管应用。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科研协同平台,提供虚拟集成实验环境、科研实验数据共享等服务,支撑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协同创新。

——《意见》第十一条

在智慧科研设施方面,建设校级统一的实验室运行管理平台和科研协同平台。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管理,自动采集设备运行使用情况,打通开放共享的预约数据,记录操作者身份,审核资质及安全培训情况。

实现实验耗材精细管理的同时优化采购服务,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设智能的视频监管系统,具备实验人员身份识别、防护规范检查、违规操作自动报警等人工智能分析能力。

集中力量,投入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提供专业化统一运维,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并简化网上开放申请流程,提升校内外共享使用效率。

当前科研的趋势是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迫切需要给不同领域专家提供彼此了解、合作交叉、协同创新的信息化平台。从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提高科研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加强科研管理与教学管理整合、扩大科研的协作和科研团队影响力等方面建设完整的科研管理与协作平台。

提供集中化虚拟实验环境,帮助科研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多产出的各类科研活动。自动归档保存实验数据,方便实验人员随时调取使用,建立实验仪器到云计算、高性能计算自动数据分析处理的高速通道,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按需开放团队内、校内或对外数据共享。

部署智慧公共设施

部署智慧公共设施。升级校园公共安全视频网络,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突发事件的智能预警,加强安防联动,支撑平安校园建设。建设学校餐饮卫生监测系统,加强食材供应链管理和厨房环境管理,建立师生健康档案,支撑健康校园建设。探索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楼宇智能管理,因需调节建筑温度和照明等,支撑绿色校园建设。

——《意见》第十二条

在智慧公共设施方面,加速推动高校办公楼、图书馆、体育场馆、食堂、宿舍等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撑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建设。

在满足《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管理要求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校园公共安全视频网络,提高事中事后应急响应速度,探索事前对突发事件的智能预警和实时处置,全面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线上和线下无缝衔接,提升安保工作精细化运作程度和个性化服务水平。

如果已完成涵盖安防、能源、楼宇、交通、停车、餐饮、医疗、维修等方面升级改造,可以统筹规划,探索建设校园“一网统管”体系,实现资源高效复用,促进节能降耗。

通过数据双向打通不同公共设施智能化系统,对各类数据开展交叉融合分析,实现全校层面的数据可视化。建立各种算法分析模型,直接指导校内各业务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和实现全校层面的最优化调度,最终服务于提高公共设施运行效率,降低长期运行维护成本,提升校内生活服务的智慧、便捷程度。

有条件的高校可建设统一的移动支付和身份识别体系,实现进出校门楼宇和支付“一码通”,提供移动化校园导航、停车引导、室内定位、餐饮定制、健康咨询等服务,实现文体公共场馆、自习室、会议室等使用状态查询和线上预订,尝试在借还书、打印、零售、快递、证照拍摄等场景探索无人自助服务。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