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刘女士发现,市面上的薄盐酱油多了起来。自己本着健康的理念买了一瓶薄盐生抽,期望日后家里的饭菜能够真正做到减盐。然而在做菜过程中,刘女士发现,由于薄盐生抽口味较淡,为了调味,自己经常是加着加着就过了量。“买薄盐生抽的初衷是想减盐,但实际上盐的摄入一点也不少。”刘女士告诉记者。
薄盐酱油真的健康吗?减脂巧克力或含有违禁药物成分?金箔食品不能食用?针对当前食品市场上出现的新概念、新产品,记者走访市场并请食品行业专家进行分析。
一不小心“加过量”的薄盐酱油
记者在超市调味品区发现,当前不少打出“薄盐”“减盐30%”“减盐不减鲜味”等宣传的调味品,品类除了生抽外,还扩大至鸡精、蚝油、豆瓣酱等多款调味品。其中,某品牌一款薄盐生抽在产品介绍时称,每15毫升约含钠722毫克,盐分与同品牌的一款生抽相比降低30%;与此同时,还与普通金标生抽、普通特级酱油、精选生抽进行对比,以上三款每15毫升含盐量分别为1145毫克、1032毫克、1164毫克。
从售价来看,搭上“薄盐”概念的调味品,价格比普通调味品高。某品牌一款1.75升/瓶的薄盐酱油售价为30.9元;同品牌一款2.1升/瓶的精选生抽售价仅19.9元。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品牌推出的儿童有机酱油也打出了“少盐”“健康”等字样。某品牌一款面向1-2岁婴儿的有机酱油,号称每10毫升将有中仅含有540毫克钠,比非减盐酱油低35%,210毫升/瓶售价22.8元,比普通酱油贵出不少。
酱油本身是调味品,如今打出“薄盐”概念、售价升高,是否属于“智商税”?注册营养师张情告诉记者,烹饪中酱油的作用除了提供咸味,还有鲜香滋味,减盐酱油在减盐基础上如何保证咸味和鲜味的协调性,做到减盐不减鲜,是需要技术手段的,也是有技术壁垒的,比如有些减盐酱油是有独家的专利技术的。
另外,盐还有防腐的作用,降低盐度除了需要保证鲜度,还对防腐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技术手段抑制微生物生成等,这可能也是成本增加的另一原因。因此,很多薄盐酱油售价会更高,其实是因为制作成本更高了。
特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宣称“儿童薄盐酱油”的,可能与普通成人酱油的含盐量相比并没有降低多少,价格却可能翻好几倍。张情提示,作为消费者,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学会查看营养标签,看清标示的钠含量。
Tips: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减盐?营养师给出以下建议:
①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家庭烹饪学会少放盐和酱油,学会使用定量盐勺;
②既然使用了减盐酱油,就更要注意在使用量上稍加节制,最起码保持原有的使用量习惯,否则越加越多反而更糟糕;
③可借助适量的辣椒、大蒜、醋等为食物提味,逐步摆脱高盐口味,适应少盐口感;
④识别隐形盐,少吃榨菜、咸菜、罐头、咸鸭蛋、腌肉、火腿等高盐食品,方便面、饼干、坚果等零食;
⑤减少外出就餐次数,减少外卖等。
或含禁药的“减脂巧克力”
近日,深圳市消委会联合检测机构发布巧克力选购消费指引(下称“巧克力选购消费指引”)指出,一些“减肥巧克力”“燃脂瘦身巧克力”可能含有违禁药物成分。经调查发现,这些据说有特殊功能的“巧克力”实际上违禁添加了西布曲明等成分。
记者在电商平台看到,不少号称“燃脂”“溶脂”巧克力仍然在售。一款售价在30-298元的溶脂巧克力,内含25粒锡纸包装的巧克力,宣称酵素抑制食欲、增强饱腹感等,并有导师一对一指导服用。宣称“瘦3-10斤”的新品10天试用装售价78元,“瘦5-20斤”的新品一盒30天售价178元,新品一盒搭配酵素果冻的售价为218元。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食用含有西药成分的食品可能会引发健康风险。消费者选购巧克力时,请务必从合法正规销售渠道购买,注意查看标签标识,不应标注或者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
与此同时,大多巧克力营养成分表中糖和油脂含量较高。某消费者看了商家网店页面宣称其巧克力是“低脂黑巧克力,好吃不胖”,购买后发现,该款巧克力营养成分表标示:“脂肪含量39.3g/100g”,已远远超出低脂食品的脂肪含量要求。
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预包装食品声称低脂肪的,脂肪含量应符合≤3g/100g(固体);声称低糖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应符合≤5g/100g(固体)。如果营养成分表中标注的碳水化合(糖)含量或者脂肪含量超出了低脂、低糖食品的含量要求,就不能宣传该产品为低脂低糖食品。
“穿金戴银”的网红食品
金箔巧克力、金箔冰淇淋、金箔小蛋糕……近年来,一种食品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一些商家为了让食物看起来更加高端,经常会在食物中添加金箔或者金粉,给食物“镀金”也成了消费的噱头。提高了食物卖相的同时,也提高了食物的售价。冰激凌球涂上金粉售价达38元,一块8英寸蛋糕“穿上”金箔外衣价格翻番......
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有的店家声称添加为“食用金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也有的店家表示,金箔不能吃,仅作为装饰,食用前要将食物上的金箔除去。然而,由于这些食物上的金箔较为轻薄、极易破碎,所以不少消费者食用时很难将其与食物分离,这就会导致误食。
对此,中国注册营养师苏晨曦告诉记者,现有关于金的毒理学研究不足,EFSA报告显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此外,若纯度不足,可能因掺杂其他重金属导致中毒。
今年1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引发《关于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了金(银)箔金(银)粉类物质(以下简称“金银箔粉”)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
《通知》明确,食品生产者不得采购使用金银箔粉生产加工食品,食品销售者不得采购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售卖含金银箔粉餐食。严格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不得进口含金银箔粉食品,已经进口的,立即停止销售。
与此同时,严格网络交易与广告监管。严禁平台内经营者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加强对“含金银箔粉食品”“可食用金银箔粉”的网络交易监测,及时督促网络交易平台依法采取下架等处置措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以食品添加金银箔粉为噱头宣扬奢靡享乐、拜金主义等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广告宣传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宣传食品中添加金银箔粉具有保健功能、治疗功效等虚假违法广告。(记者 赵方圆 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