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剧,上海的街道分成不同阶段(环境)改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园、小旅馆、夜市、饭店、弄堂小吃店、上海邮电局,都可以用车墩(上海影视乐园)的老街改,不过车墩的石库门、胜强的法租界也得一起帮忙(改景)才行。”
“大众晚报社门口,是不是能用车墩的英式楼改一个外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菜市场,松江这边的谷阳路菜场能改一改拍吗?”……
不久前,备受关注的40集电视剧《人生·路遥》在上海开机。路遥的《人生》曾两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分别是1984年电影版和2014年剧版。1984年影版《人生》由吴天明导演,周里京和吴玉芳主演,曾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以及最佳女主角奖,历久弥新。据备案剧情,《人生·路遥》增加了高加林到上海以后的剧情,与之前的两版剧情截然不同,而初步统计的56个上海拍摄场景,又多又杂,让剧组很犯难很着急。
开机前三天,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下称“机构”)召集松江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车墩镇政府、永丰街道办事处、上海影视乐园、胜强影视基地、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和《人生·路遥》剧组在松江就地召开碰头协调会。会上,需求或零碎或具体,协调又周到又细致。碰头会结束,现场甚至响起了由衷的掌声,机构负责人于志庆摆摆手说:“切实帮助剧组落实具体的拍摄需求,保证电视剧在上海的顺利拍摄,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
协拍日常,细致又悉心
机构上下最近在为电影《星辰大海》勘景。“他们申请了上海海关大楼、上海总商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外滩源壹号、上海基督教沐恩堂的协拍需求。我们也在帮他们一起甄选,兴国宾馆、科学会堂、瑞金宾馆、太原别墅、浦发银行,都看看。待疫情平稳点,准备去崇明看看。”机构办公室副主任詹晓妍坦言,经过七八年发展,机构的服务得到的理解和支持渐渐多了,“但也有一些单位,协调起来并不轻松。但我们还是会想方设法,尽量帮忙沟通。”
3月至6月在上海取景拍摄的电影《阳光新世界》(徐峥新片)需要对接散落在浦东新区、崇明区、杨浦区等10多个区和洋山港等拍摄场地。别看“洋山港”三个字简简单单,但具体到沟通上,机构要按照剧情需要,为剧组申请2002年的洋山港指挥部及船、2005年的洋山港码头,冠东公司码头及塔吊、小洋山观景平台等拍摄地,“涉及剧情内容为洋山港招商引资谈判,还需要航拍,有一场戏演员需要上到冠东公司码头的塔吊上。”……
从《1921》到《无名》,从《我的前半生》到《繁花》,从《山河岁月》到《信仰的感召》,每一部在上海取景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背后都可能藏着这样细致的协调和反复的沟通。
少讲不能办,多想如何办
截至3月11日,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10547件次,其中咨询类服务8816件次,协调类服务1731件次;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6688家,其中上海单位4570家,外地单位2118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732个,其中上海剧组378个,外地剧组354个。比起浩繁庞大的服务数量,更令人骄傲的数据是,“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
抛开数据,对全国的剧组来说,如今在上海拍片的体验相当之好:只要登录数据平台,就可以轻松浏览全上海按区划分的取景地,里面不仅有地点和联系人,还能看到这个取景地的图文和视频介绍;希望协调一些高难度的取景地,通过数据平台向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线上提出申请,迅速就能收到答复,并能被免费高效地服务。
不过,2014年之前,剧组到上海拍摄,碰到难协调的取景地,也只能一筹莫展。那一年,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全市九大部委共同出台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政策,为建立和完善上海电影摄制服务机制而在国内首次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并随后每年推出一版中英双语的《上海影视拍摄指南》,2020年,这本指南升级为电子版,到去年,更是打造出了上述数据平台。
历经七年多的探索实践,上海在影视摄制服务机制的建设和业务操作层面具备了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水准,受到了拍摄剧组和单位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上海影视产业的“老娘舅”与“剧组保姆”。于志庆告诉记者,机构目前在全市16个区设立了工作站,并形成一整套工作流程:“对剧组来说,无需‘找人’‘托关系’,只要按照要求提交申请,我们团队都会尽心尽责去做好协调工作。很多人问我经验是什么,我的回答都只有一个词:服务!”巨鹿路三楼小小的办公室里,墙上层层叠叠挂满了锦旗,桌上也层层叠叠堆满了亟需协调的工作单,但几乎每一张工作台上,每一台电脑屏幕上贴着同样十个字,“少讲不能办,多想如何办”。于志庆说,这就是他们能服务好全国、全球剧组的原因。
上海经验,正走向全国
精细高效系统化,是上海影视服务的“秘籍”,但上海并不想把它变成“独家秘籍”。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下,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经机构倡议,江浙沪皖主要影视基地联合发布了“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机制”;2020年上影节,合作更进一步,机构与长三角首批17家影视拍摄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并发布联盟成立共识,还积极打造“五个一”:构建“一套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出版“一本影视拍摄服务指南”、建设“一个影视拍摄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一组影视拍摄地评价机制”、组织“一批影视展会集中呈现”。去年《长三角影视拍摄服务指南》编辑完成。“上海向长三角的拍摄服务经验输出,卓有成效,基本上各地学习上海,已完成取景地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红色文化系列、自然风光系列……”
去年上影节,“推动国内影视摄制服务机制建设发布会暨‘上海经验’推广会”作为电影市场官方重磅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全国近30个城市的影视主管部门负责人齐聚上海“取经”。
一方面,中国影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取景专业化、精细化方面转型升级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影视摄制服务体系,为我国的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建成保驾护航,已成为行业内一个亟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吸引剧组来取景,既能充分展示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得到比旅游宣传片更好的城市宣传效果,又能借此展示城市影视产业政策,吸引影视企业在本地落户、立项,上海在这方面领全国之先,探索出了一整套、成体系的服务模式,也受到了全国兄弟省市相关影视产业管理部门的瞩目。“让剧组在上海拍好,也把上海拍好。”于志庆自豪道,这是服务的初衷,也是服务的目的,“截至目前,我们推荐的取景地近400家(398家),上海的文化影视、旅游观光、消费经济都可以因为‘取景地’串联在一起。八年前,上海找到摄制服务这样一个小小的支点,八年来,我们渐渐撬起了一个大大的产业。”(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