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3万,再创历史新高。一边是大学呼吁解决就业难,另一头企业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如何解决两者间结构性的矛盾,上海两会上,来自高校、人力资源企业等市人大代表展开“头脑风暴”。
“结构性失业”转为“结构性就业”
“这几年疫情对就业市场的确有不小影响,随着防疫政策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慢慢复苏。”市人大代表、上海外服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惟清表示,企业要在新赛道上取得优势,首先考虑的仍是招募优秀人才。她告诉记者,在这次两会上,许多代表的发言都离不开人才,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仍很大,预计今年将逐渐出现上升趋势。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的问题,她建议,首先要充分发挥上海外服等综合性就业平台的作用,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将各方的信息有效对接,尤其是把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效传递到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适配性的岗位,让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转为“结构性就业”。
其次,作为大学生自身,也要学会做一个“聪明”的就业者,主动为就业做结构性准备。“迈入大学时候的热门专业,在毕业迈出校门时,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翟惟清建议,如果就读的专业本身就是热门专业,一定要在这个领域中做精做强。如果就读一个相对冷僻的领域也不用悲观,可以跨前一步,跨专业选修其他学科专业,将自己培养为“跨界”人才。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可以多学习和职业目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实践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往往更受市场青睐。
产教融合需要“婚姻法”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都在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有的企业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这个结构性的矛盾让我们必须反思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教育改革,那就是产教融合,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供给侧方面深化改革。”市人大代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俞涛认为,大学必须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但如果企业、产业、行业和学校没有互动,学校不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人才,供需难以有效匹配。就好比说学校里的科学研究,如果不知道企业需要解决什么,那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高校的五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都需要去了解企业、产业、行业的需求。“因此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这就好像结婚,婚前大家都意识到产教融合非常重要,但结婚后不在一条路上貌合神离。表面上是结婚了,但大家的关系是物理反应,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为此,俞涛建议,上海应该率先地方立法保障产教融合,就好比是产教融合的“婚姻法”,结婚了就得到法律保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能够发挥几方面作用:对于愿意积极参与的企业和高校,通过出台精准的政策,起到鼓励产教融合的作用。还没意识到产教融合重要性的企业高校,能推动其加速产教融合。同时,产教融合开始后,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加速其深度融合。此外,立法后可以发挥监督作用,做得好的有所鼓励,做得不够好的也给予鞭策。“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中,要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真正发挥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高校就有生命力,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也能得到缓解。”
本报记者 宋宁华 陈炅玮 刘歆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