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潘高峰/文
昨天查阅一份提案,点进去时有些惊讶:密密麻麻的名字覆盖了大半个屏幕。仔细一数,竟然有94位政协委员联名。
联名的人多,不能断言提案质量就好,但至少说明关注度高。因为每位政协委员都来自各界别、各阶层的提名推荐,代表了很多人的注意力。那么,这份提案究竟说了啥,能让这么多委员认同?
提案名称叫《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管理的建议》。心理健康受到关注,并不让人意外。这次两会上,就有多位委员提交了十余份相关提案。
这些年,从“600号月饼”“600号画廊”到“600号口罩”,位于上海市宛平南路60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功出圈。人们关注“600号”其实是件好事,这背后是越来越多现代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解压诉求。尤其是疫情三年来,全世界都经历了一场“心理风暴”,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亟待纾解。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
但这份提案,关注的其实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行业的“疾病”。
我们都知道,有病要看医生。心理有病,也要找心理医生。如果心理医生是半吊子,甚至是靠刷课速成的,那么就不仅可能谋财,也有可能害命。这不是夸张,如果求助者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又耽误了接受正规治疗的时间,很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此前媒体就曾报道,一些心理咨询收费动辄数千元,从业者却良莠不齐,号称“会聊天就行,顺着客户说,是否具备专业心理知识,不重要。”
从这份委员提案中了解到,心理咨询师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已经5年多了。当初因为“放管服”改革取消了准入门槛,现在随着心理咨询市场猛增至数百亿元规模,心理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然很难在暴利前守住底线。
我们常说,“一线放开”,必须“二线管住”。心理咨询机构野蛮生长,真正症结在于这个行业目前还缺乏科学而明确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正如委员建议,事关人民健康,还是应当完善法律规范,构建基于市场基础的管理体制,可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工商、民政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服务规范、服务收费等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甚至建立严重违规的行业禁入机制,才能真正做强“良币”,驱除“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