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谈|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
新民晚报| 2023-01-13 14:13:13

本次市人代会,目前为止收到代表建议接近400条。我数了数,关于“三农”的代表建议不超过20条,有关农民增收的就更少了。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农村多少有点边缘化的存在。

但来自青浦区的倪向军代表的一条建议《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本市乡村振兴的建议》,我觉得切中肯綮。如果讲得直白一点,就是上海土地出让的资金,要多留点用于发展农村。

就我目力所及,现在的上海农村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土地征收和流转,实际拥有可耕作土地的农民已经少之又少。虽然拥有基本生活保障,但农民想发家致富,有点无计可施。


(资料图)

倪向军代表在建议中总结了当下农村的一些普遍问题:空巢化、老龄化,乡镇企业关停并转,集体分红有限,农业投入资金不足。所以她提出增加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个人感觉仍然没有回答如何实际提升农民收入的问题。

当下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被认为是一条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把农村搞得美美的,吸引高端农业、康养、文旅等项目来发展。我们也看到很多村路变宽了,河变清了,房子变美了,造了很多民宿、咖啡馆、艺术工作室。每到周末节假日,村里还很热闹。

但仔细观察,真正获益的本地农民并不多。乡村文旅的创业者、投资者,很多都是外乡人。正如倪向军代表所言,现在的上海农村人口存在老龄化以及文化素质低的问题,让他们来搞其实需要很高文化素养和经营技巧的乡村文旅,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去年底召开的十二届市委二次全会,提出乡村振兴要聚焦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等核心问题。我觉得真正说到了点子上。

如果乡村振兴只是造了一个乡村大花园,搞了一个文创大集市,而本地的农民只是看客和路人,那这样的乡村振兴,哪怕投了再多的钱,有再响的名气,也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因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也没有从中获得较大幅度的收入增长。

当然,如果本地农民做不好,放手让村集体去筑巢引凤、做大做强,那也可以。但村集体一定要有公开透明的分红机制,让全村人可以获得可观的、固定的收入。但这样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至少目前还很少见。

乡村振兴需要长期主义,需要精心规划、倾情投入,需要始终把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放在第一位。举全区全镇之力,用一年两年砸钱造一个“盆景”,这样的美丽乡村,如同拔苗助长,不会有一年又一年的收获。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