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当下,灵活员工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属于非核心员工,缺少工作指导,工作安全感低,工作自主性差。如何改善其工作、生活体验,提升其幸福感,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民进上海市委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上海市人大代表,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何少华将调查结果带到了两会现场,并给出了提升“灵活打工人”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抽样调查发现,年龄、收入、工作年限对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明显。20岁以下、月收入低于5千元、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的灵活员工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较弱,幸福感偏低。处于31-40岁年龄段、月收入高于1万元、有6-10年工作经历的灵活员工上述能力较强,幸福感较高。年龄中等偏大(41岁以上)、月收入3万元以上、工作年限相对较长(11年以上)的灵活员工幸福感落后于第二类员工,而非居于前列,说明从长期来看,灵活员工将经历职业的迷茫期,对职业产生不适应和不认同感。
此外,无边界职业生涯态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影响也很大。无边界职业生涯态度即对灵活雇佣身份保持积极的态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即通常所说的自信程度。上述第二类员工无边界职业生涯态度较强,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因而幸福感较高,另外二类则相对不如。
同样,组织环境也会对幸福感的影响。从灵活员工所处的组织环境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包容感和雇佣公平性,会显著影响员工的一般幸福感和金融幸福感。短期生产力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组织对灵活员工能力提升的缺乏关注,以及较少或不鼓励其参与组织管理,都会降低灵活员工的幸福感。
对于提升灵活员工的幸福感,何少华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加大培训力度。目前政府在用工制度、薪酬标准、劳动纠纷处理等方面都有政策出台,切实地提高了就业率、工资水平、劳动保障,但对灵活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规划满意度的关注尚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建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鼓励职业培训机构、社会就业帮助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提高灵活员工的无边界职业生涯态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帮助其树立灵活身份同样能够获得职业长期发展的观念,帮助其走好职业发展之路。
其次,是关注“沉默”群体。从抽样调查发现,劳务派遣、外包类灵活员工的幸福感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建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点关注除此以外的灵活员工群体,对从业经历有限、收入偏低、年龄偏低的灵活员工开展专门培训,帮助其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
第三是开设大学课程。在信息革命和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开启“斜杠人生”,在正式工作之外还有兼职工作,同时具有正式员工和灵活员工身份。从抽样调查发现,有43.73%灵活员工中具有大学学历者,因此建议大学的相关院系开设有关无边界职业生涯态度的课程,帮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适应时代精神的就职观念。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