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吴淞街道三营房居民区下辖6个相对独立的小区,房屋属性各不相同,有商品房小区、售后公房小区,还有三个军产房小区,居住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有普通居民、军人、军属,也有地方安置居民,更有许多长期或临时租户,呈现出人员复杂化、利益分散化、观念多元化等特征。由于辖区居民80%以上都和部队有着“血缘”关系,作为双拥共建的示范基地,小区以“兵娃娃”等双拥活动为载体,带动了邻里关系的“破冰”。“社区小先生制”将“兵娃娃”活动场景延伸到社区治理,探索了以小先生为载体的社区自治模式,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动能。
筑牢特色 打造小先生双拥活动样板间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展富有军旅色彩的小先生主题活动,让大家“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资料图】
“兵娃娃”争当“小先生”,带动家人齐参与。三营房青少年既是“社区小先生”,也是军人家庭的“兵娃娃”,小先生活动很受热捧,小朋友报名十分踊跃,共有110名小先生来社区报到。“兵爸爸”“兵妈妈”们只要有空,都会带着孩子准时参与社区活动,这种主动配合社区工作的心态,显示出军人特有的政治觉悟。
“双拥小苑”赋能“小先生”,彰显活动新风采。国防教育站、军嫂俱乐部、营房书屋、双拥书画室、兵妈妈工作站、兵娃娃学堂、拥军厨房等12个设施齐全的功能室,为小先生活动披上了特殊的军旅风采。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兵妈妈”、军嫂们和“小先生”一道,在“拥军厨房”举办烘焙活动,将亲手制作的甜品热情地献给子弟兵们品尝。在“兵娃娃学堂”组织小先生开展“五步拳”学习,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和健康体魄。定期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举办国防双拥知识竞赛,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双拥小苑”系列项目覆盖周边社区,为小先生及其军人家庭提供了“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不仅使小先生们养成良好品格,也让部队官兵们解除后顾之忧,更好地投入到部队建设。
引导参与 打通小先生家长服务内循环
发挥“小手拉大手”效应,有效引导家庭成员参与社区治理,17名青年家长成为社区骨干志愿者。“吴淞面塑非遗文化传承人”冯老师作为小先生家长,经常在工作室带领小先生投入到面塑创作中。
志愿服务不断档,共同守护大家园。去年上海疫情期间,由于社区下辖6个小区,疫情防控压力巨大,30多名小先生家长志愿者第一时间驰援,成为社区战疫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淞青路64弄和永清路171弄两个小区,因住户体量少,无门禁和保安,两位小先生家长主动担任门岗值守;淞青路68弄小先生家长多次参与环境消杀;海淞苑小先生家长牵头组织小区团购;前三营房小先生家长成了“快递小哥”,用实际行动诠释“居民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后三营房一位小先生妈妈感慨:“作为青年家长志愿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守护家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疫情期间“战友情”延续成日常邻里情,如今由“三营房小先生活动群”衍生出好几个由家长自发成立的子群:学科知识共享群、假期相约踏青群、上学放学接送群、菜谱研究群、好物团购群等,地缘趣缘畅通了家长参与社区服务内循环,社区和谐融洽的氛围越来越强。
聚焦治理 探索小先生参与社区新模式
延伸社区“微治理”,将实践育人与社区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小先生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小先生广播站”传递正能量。利用小区独有的大喇叭,在小先生队伍中组建“广播志愿服务队”,成立“小先生广播站”,已成功招募11名小先生广播员。广播站的开设将为小先生们走出家门、走向社区搭建新平台,用他们青春的声音传递身边的正能量,助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小先生”变身“贴心小棉袄”。每年重阳节,送礼物和长寿面给社区老人是小区的传统做法。2021年重阳节,小先生们向居委会主动提出:“下课后让我们去送!”第一天50人的名额被“秒光”,后面没有“抢”到的家长哭笑不得地表示:“这也太抢手了!”
“小先生”化身“消防小卫士”。40余名小先生对小区楼道门厅、楼梯间、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等重点区域认真开展检查,对发现的电动车进楼入户、违规停放、飞线充电、堵塞消防通道等违规行为立即进行劝阻,并详细告知电动车违规停放和充电的危害性,有效助力了消防安全整治。
“小先生”争当“创全小先锋”。“创全”期间,考虑到疫情原因,社区并没有主动组织“小先生”及家庭开展相关活动。但是,小先生和家长们在群内积极主动谋划,组成10人左右的行动小组,利用放学后时间主动打扫小区卫生。社区小先生制推行以来,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小主人的一份责任,愿意为社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在“社区小先生制”的助推下,青少年服务少、社区动员难、志愿者老龄化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依托“双拥小苑”功能优势,将“兵娃娃”活动延伸到“社区小先生”六大场景,超越了家庭界线、收入界线、职业界线,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支点效应,重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和互动关系,推动“同在一小区,相逢竟陌路”逐渐走向“同在一小区,邻里一家亲”,实现了“居住区”向“社区”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