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发起“疫情下的‘上海好邻居’故事征集”,收获读者热烈反响。我们将选登来稿,与你分享非常时期的凡人微光,记录这座城市的点滴温情。
小区医生和志愿者组建配药群 一周配药百余单
静安区曹家渡达安花园是一个有着3000户居民大型小区,老年居民比例较高,因为疫情封控,老人用药问题突显。小区居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丁可可主动提出帮大家配药。小区志愿者刘正清于4月8日成立了“达安邻居同济医院配药群”。
刘正清主要负责和丁医生的沟通,设计表单收集患者开药信息,丁医生负责医院配药一线工作。配药群内则由配药成功的志愿者维护并解答其他居民的问题,同时丁医生的同事以及小区的其他志愿者也一起参与协助工作,形成了一套有序高效的配药服务。4月16日,丁医生一下配了50单药。因为耗时较长,丁医生特意跑了两天,错峰取药,个人还垫付了近5000元。配药群内如今已有300多人,一周时间已经为居民配药百余单。
丁可可和刘正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主动站出来承担为居民配药的“分外事”给她们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是作为党员的两人都说,虽然很累,但是想到有不少居民的药不能停,她们就不忍心停下来,能真正帮助到了有急需的居民,让她们很欣慰。
讲述者:周馨
百分百投入!外籍留学生在甘泉留下志愿服务身影
这几天,在甘泉路街道双山居民区,时常能看到一个特殊的身影。他身材高挑,皮肤黝黑,顶着一头浓密的卷发,却和其他志愿者一样,身穿蓝色防护服,胸前贴着“甘泉志愿者”的字样。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名字,他都会亲切地回答:“卡尔,我的名字叫卡尔。”
卡尔来自非洲中东部国家布隆迪,是上海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今年年初时刚搬入双山小区,小区里团结友善的氛围时常让他感到很有归属感。卡尔对第一次核酸检测经历记忆尤深,“当时我不知道怎么登记,都是他们告诉我每一步流程,对我非常亲切。”正因如此,当小区实施封控管理,并开始招募志愿者时,卡尔格外积极。“我非常想做这件事,因为我知道在封控期间,志愿者是很重要的岗位,这可以帮助到很多人。”
分发抗原检测试剂、通知居民下楼进行核酸检测、维持候检秩序,由于卡尔会说中文,性格开朗,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带领下,他很快熟悉了志愿者的各项工作,也和社区里的居民们有了更多交流互动。“我们是一个典型的老小区,很少有外国人居住,外国志愿者就更少见了。”双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说,“他会说四国语言,而且非常热情,有他在的地方总是充满了正能量。”
卡尔表示,在来中国之前,他也有过多次志愿经历,参与一些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来到中国后,这是我第一次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让我感到自己正在融入这座城市。我爸爸听到我在做志愿者后也很为我自豪!”
讲述者:冬琪
“硬汉”李佳明:戴上腰托加入“快递组”
小区封控前夕,长白新城居民区党员李佳明主动向所在居委会报到。腰伤未愈的他还坚持参加快递组,每天绑着护腰开着私家车为小区居民送快递。
刚进入快递组的李佳明就和快递组的同仁们制定了严格的快递接收、消杀流程。有居民组团购买300多份冷鲜肉,考虑到生鲜产品的时效性,李佳明借来一辆三轮车一幢一幢楼地帮居民送到家门口。一次,快递组要送50斤面粉到居民家,这让大家犯了难。“我去送!”把东西放在自行车后座,李佳明二话不说推着就出发。
他还担任了长白新城抗疫行动防控工作队队长。小区发放蔬菜礼包,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向居委会提出高效分发方案,征集有车的居民支援大部队,几辆车分组运送,仅用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小区1000余户居民的蔬菜礼包分发工作。“车夫”李佳明每次最早开工,最晚下班,往往送菜送物资一送就送到凌晨时分。高峰时,他的车一天要在小区里跑20多公里,每天步行达18000步,即使脚趾头都磨出血泡,快递组分早中午三班分送快递,轮休的时间本可以回家休息,但李佳明却选择坚守在小区门口。
每天志愿工作10多个小时,回到家躺在床上腰疼得不能翻身,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伤病。从4月1日到现在,已经瘦了十多斤的李佳明笑着说:“这么好的减肥机会,我可不能错过!”
讲述者:王彧
新民晚报记者 解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