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头再昂一些,好好,再坚持一下,鼻子有点痒吧。”在柔和的灯光下,年近七旬的孙美莲阿姨,正拿着小棉棒,给已93岁高龄的老人做抗原测试。老人有些眼花,当孙阿姨高兴地告诉他,又是一条红“杠”时,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貌似父女的两个人,其实是非亲非故的邻里,他们都是黄兴路2030号小区的居民。这位高龄老人叫董润民,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将军,而像她女儿的孙美莲,是被居民们热情地称为“孙书记”的一名普通党员。孙美莲关心、照顾2030号小区住着的不少离退休老兵,是大家的“贴心人”。
煮饭送餐代买菜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蓝天居民区辖内是跨黄兴路两边的两个独立院落,原先是部队院校的大院。因疫情封闭后,各院区相对独立,居委会在另一个院内。孙阿姨所在的这个院居民不算多,可住着许多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将军、老教授,还有军师级的老领导,他们中的许多人年事已高,生活存在诸多不便,尤其在疫情期间。
疫情下,蓝天居民区党总支委员、第一支部书记,楼组长孙美莲,带领志愿者们,守护在抗疫基层一线。
董润民是一人独居,老伴早年去世,孩子不在身边。平时他在饭堂打饭吃,因牙齿脱落,无法细嚼,每次从饭堂打完饭菜回来,用搅拌机打碎成糊状再吃。在因为防疫需要要求居民足不出户后,孙阿姨就负责每天中午帮他从饭堂打饭。后来食堂也关了,孙阿姨在自己家里熬粥、做馄饨给他送去。为了让老人增加营养,孙阿姨还送些酸奶、水果等。
为确保董老的一日三餐,干休所指定专人负责,每日送餐到小区大门,仍由孙阿姨负责取送。一天,瓢泼大雨下了一天,孙阿姨穿上防护服,又用多层布袋包好饭菜,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湿滑的小道上,把饭准时送到了董老家。
来往多了,孙阿姨不仅成为董老生活保障的依靠,也成为他精神上的支柱。董老受老年前列腺病的困扰,晚上睡不多久就醒,他痛苦难忍,就经常在凌晨时分给她打电话,诉说自己的苦恼。孙阿姨耐心聆听,和风细雨地劝说,缓解董老的痛苦。
孙美莲所在的居委会,与军休干部所在干休所支部是两个系统,可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小区。小区封控,人人都会遇到同样生活困境,助人第一,不分你我。她手中有一个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每家每户的情况,董老是重点关注对象。董老不出户,可她必须入户服务。孙老是新中国成立前入伍的老将军,也已93岁,他和爱人还有女儿住在一起。干休所送来饭菜后,孙阿姨担心老人心急,总是第一时间送过去。
3月中旬,小区一栋楼由于发现密接者,半夜被封控,楼内军休干部老李的老伴清晨起床洗漱、下楼准备去买菜时,发现已无法出门。
说来也巧,这天也是孙阿姨忙里偷闲,准备抽空去医院配药。得知情况后,她放弃去医院,设法与老李爱人联系上,传递上纸笔,让她将需购的食物写好,匆忙去超市和菜场,买来豆腐、虾仁、鸡毛菜、土豆、黄瓜,还买了邵万生的酱牛肉等,送到老李楼下。说到菜金,孙阿姨挥挥手说,疫情结束后再说。
从未休息过一天
在管理上,孙书记也是不含糊。网络化管理第一次核酸检测,因为有人插队,孙书记上前劝阻,插队者态度粗暴、指责老太太多管闲事,但孙阿姨仍旧心平气和地试图解释说服。这时,队伍里有人远远地对插队者大声说:“这是咱们的孙书记。”插队者也不知是自知理亏,还是服帖了眼前这位坚持原则的孙书记,低头不语,重新按顺序排队。
孙阿姨有一个原则,邻里之间,不论关系亲疏,只要是违反“足不出户”的规定,她就毫不含糊地纠正。刚宣布封闭、要求居民足不出户时,还是有人悄悄在院区走动。孙书记一方面派志愿者加强巡逻,用小喇叭呼喊,另一方面在微信群里广而告之,宣布了4条措施:用手机拍照取证;上门劝说;如不听劝说,仍旧我行我素,记录好违规时间地点,将照片上传居委会;明知故犯,违规3次以上,将曝光通报。通告发布后,院内再无闲人走动。
但其实,孙美莲患有甲状腺恶性肿瘤,也曾突发性脑梗所幸逃过一劫,前年她又不慎摔了一跤,手臂骨裂。疫情来临前,她住在普陀区女儿家里,当居委会向她征求意见时,她二话不说,收拾东西马上准备返回。临行前,女儿有些不舍,也有些不放心。孙美莲对女儿说:“我是党员,也是书记,不能平常没事时,出头露面,紧要关头时却不见身影。”
这段时间,孙美莲忙于抗疫,从未休息过一天,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只有5个半小时。自4月1日以来,已负责组织小区核酸检测8次,负责发放抗原检测试剂盒,帮助小区居民解决食品短缺、医疗等因封楼造成的生活困难。而她自己,却因小区封控,平常每天服用的治疗癌症药已断服了3周。
通讯员 余锡生 耿勇 新民晚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