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边界更宽 眼界更远
中国汽车报网| 2022-03-16 10:20:35

编前:3月10日、11日,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全国两会以每5年为一届,明年即将迎来换届。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家和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这5年来,汽车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未来还将面临哪些考验?本报两名资深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以及采访感受,从不同视角抒发了各自感悟。

因曾先后3次被报社派去“跑两会”,很多相熟的同事给我取了个外号叫“王三跑”。在此之前,报社还没有哪位记者累计“上会”3次,我也非常荣幸地创造了这项纪录。从20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亲临两会现场、到代表委员驻地面对面采访成了“奢望”。虽然不能“上会”,但两会的采访不能停、报道不能落,于是我和同事们开始了“云上会”的新体验,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

不论是“跑两会”还是“云上会”,参与两会采访报道都是荣幸的、紧张的、忙碌的、开心的,更是受益匪浅的。当友媒的记者同行也关注我们的两会策划报道,并询问我关于两会采访的一些问题时,我总是自豪地予以解答,更为我们整个全媒体编采团队的通力配合感到骄傲。每年的两会报道,我们都有创新。今年,从报纸版面、“两微一端”到短视频,我们的报道团队实现了“全栖作战”,作为其中一员,我备感荣幸。两会期间的工作节奏比日常的采访更加紧张忙碌,但我和同事们都沉浸在忘我的工作状态中,从采写、编辑,到排版、制作,坚守在每个环节的同事之间都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看到汽车行业的代表委员们立足产业健康发展提出的高质量建议,并在采访中抛出很多鲜明、尖锐的观点,我会特别兴奋,尤其是哪位代表委员的建议如果和自己做过的选题相关、观点一致,我更是会为自己和代表委员们的“一拍即合”高兴半天。

参与两会报道的收获自然是全方位的,因为这是对一名记者专业素质最综合、最集中的检验。今年,是本届两会代表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回望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产业走过的这5年,我们透过两会也能看到、感到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与变革。一个最突出的感受就是:5年间,中国汽车产业的边界更宽了,眼界和格局也更远、更大了。

跨界成为常态直接拓宽了汽车产业的边界。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提出了聚焦智能交通和低碳算力的建议。放在十几年前,IT公司直接关注交通和汽车领域,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从采访的代表委员名单中,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与汽车行业相关的代表委员人数在不断增加,关心汽车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的代表委员也越来越多。因为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过去很多与传统汽车产业并无关联或者关联度很低的行业,开始与汽车行业有了深度绑定,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也在不断拓展,为产业的转型打开了很多创新思路。就连传统车企出身的代表委员,也都十分关注跨界创新领域的趋势和走向,并积极建言。这大概是汽车产业坚持开放、持续创新的另一种解读。

在边界拓宽的同时,汽车产业的眼界也放得越来越远了。5年间,我们愈发感受到,汽车产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为产业边界的拓宽,与汽车产业相关的领域更加多元,变革之下汽车产业链的重塑,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肩上的责任也更重、更大。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双碳”目标;今年则明确提出要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汽车全产业链上下游的新老参与者,都开始积极参与践行“双碳”目标。与此同时,汽车产业也深刻地认识到,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绝非个别企业“单枪匹马”、“独立作战”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配合。只有拥有这样的格局和眼界,才能真正把“双碳”目标落地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而非徒有虚名的“运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从主管部门到行业机构,从整车企业到供应商、经销商,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从政策标准完善到合力创新、携手减碳,全产业链的汽车人正在积极行动。

身为一名数次上会的记者,希望明年的两会,我和我的同事们能够恢复到“跑两会”的状态,穿梭于两会会场和代表委员驻地,与代表委员们“零距离”交流;身为一名汽车记者,我也将继续见证和记录中国汽车产业的美好明天。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