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重仓股透视“茅指数”裂变:白酒、金融分化,“制造茅”掉队,“地产茅”易主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2-05-15 05:51:28

红周刊 记者 | 刘增禄

·编者按·

市场剧烈波动下,机构资金的持仓情况备受投资人关注。统计近5年被100家及以上机构产品重仓的公司发现,市场波动,不改好公司被机构资金长期锁仓。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市场的剧烈波动下,好公司依然被机构集中增持。今年一季度末,有74家公司同时得到了超过100只机构产品的重仓,这一数字在过去5年内最高。

但机构对个股的态度也不都是始终不变的,新能源公司中的“锂电池茅”宁德时代和“光伏茅”隆基股份关注度被持续提升,而在白酒、医药、金融、地产等领域的头部公司则领教了机构资金的“区别对待”,茅台被坚守,五粮液被减持;“地产茅”易主,万科被保利替代,而“制造茅”格力和美的则双双掉队。

从市值规模统计,目前A股市场整体依然呈现二八分化格局,机构持仓和调研情况继续加速了这种趋势。今年以来,截至5月12日,共有1592家公司获得机构的调研,只占目前全部A股比重的33.43%。

对于投资人来说,完全照搬去抄机构的作业也不科学,毕竟数据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被机构重点关注和持仓的公司,对投资人的参考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被机构长情的股票更有研究价值。

被100家以上机构持有的公司数量持续增加

长期机构资金有增有弃 加速“茅指数”公司裂变

上市公司股价长期上涨,除了优异的基本面,成熟的机构资金是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回看近5年以来不少以各种“茅”命名的行业龙头股,都是如此。而这些长期机构资金对于公司态度的变化,通过持仓机构的数量以及持仓市值也可充分体现。

年初至今,市场剧烈波动,全部A股的总市值已骤降至72.36万亿元,不到5个月就“蒸发”了15.32万亿元。那么这个特殊的时期,一直被机构资金长期驻守的“茅指数”公司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红周刊》通过Wind统计发现,今年一季度末,有74家公司同时得到了超过100只机构产品(包括权益类公募基金、阳光私募、社保基金、券商、保险、QFII和陆股通)的青睐重仓。这一数字在过去5年内最高(见表1)。这说明,虽然市场在下跌,但好公司依然在被机构集中增持。

如果将重仓机构数量进一步上抬,被超过500只机构产品重仓的公司,则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持续缩减,而在市场火热的2020年四季度、2021年一季度时,报告期末都各自有7家公司的持有机构数量在500只以上,但今年一季度末已仅剩4家,分别是宁德时代、贵州茅台、药明康德和隆基股份。同时被超过1000只机构产品持有的公司则只有贵州茅台和宁德时代两家。贵州茅台是在2020年三季度末的时候机构产品数量率先突破了千家,宁德时代是在2021年中期得到逾千只机构产品的关注,并在2021年三季度反超贵州茅台,至今仍是机构参与度最高的公司。

虽然好公司被机构集中增持,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被100家及以上机构产品同时持有的公司,机构的增减仓态度也各有不同。其中,智飞生物、保利发展、牧原股份、宁德时代、温氏股份、紫金矿业和中国核电的持股机构数量均较上一报告期末增加超过百家,而泸州老窖、立讯精密、韦尔股份、亿纬锂能、歌尔股份、五粮液和东方财富的机构持股家数则较上一报告期末减少了超过百家。这些被增仓和减仓的公司基本都是“茅”指数成份股,通过这些机构的增减持也可以看出资金对这些公司的态度出现了分化趋势。

新能源龙头仍成机构扎堆首选:

宁德时代、隆基股份最抢手

统计近几年机构对新能源领域公司的布局,可以看到,2016年末同时被超过100只机构产品持有的公司中,还没有新能源领域标的的身影。而自2017年开始,被机构重仓的新能源公司则逐年增多,今年一季度末,有23家新能源公司被逾百家机构产品重仓,较2021年四季度末增加了9只,有色金属板块的天齐锂业、华友钴业、紫金矿业、明泰铝业;电力领域的长江电力、中国核电、三峡能源;光伏设备的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电池板块的亿纬锂能、恩捷股份;整车领域的比亚迪均在其中。

但加仓幅度最大的分别是“锂电池茅”宁德时代和“光伏茅”隆基股份。

深圳翼虎投资董事长余定恒向《红周刊》表示,板块经历了近两年的发酵,前期市场关注和炒作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光伏、组件等产业上游,未来机会很可能向估值更低的整车、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等下游转换。

宁德时代自2018年6月11日登陆A股创业板,3年半的时间即斩获了近20倍的涨幅。尽管从去年12月初股价最高点到今年5月经历了48.99%的最大回撤,但今年一季度期间仍继续得到了机构资金的密集关注,参与重仓的机构产品数量也在不断创新高,最新数量已达到了1301只,排在全部A股的首位。

在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的业绩其实呈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状。原因主要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而为了维持规模,公司也不敢贸然涨价,毕竟动力电池技术壁垒不高,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宁德时代的高市场份额,也让新电池企业很难虎口夺食。总的来说,宁德时代依然可以稳居龙头宝座,同行暂时对其构不成太大威胁。宁德时代也在逐渐告别暴利时代,未来能否保持足够的市场份额,是未来能否留住众多机构资金的关键。

再来看“光伏茅”隆基股份,自2020年起机构持仓一直比较稳定。公司光伏龙头地位稳固,而且硅片组件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这或许也是无视市场波动,机构坚定守仓的原因。

机构选择性“喝酒”:

坚守贵州茅台,减仓五粮液

白酒、医药头部公司也一直是长期机构资金压舱的首选。不过,从近几年的重仓变动情况统计,机构资金对行业内部不同公司的持有态度也有所分化。

白酒板块中,机构对“一哥”贵州茅台的“忠实度”显然更高,2021年一季度末达到顶峰,同时被1273只机构产品重仓后,此后几个报告期数量虽有所减少,但从环比变动来看,自2021年三季度开始,重仓机构数量也已重新逐季增加,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分别为1028只、1148只、1192只。而2020年四季度末,重仓五粮液的机构数量也曾多达928只,但此后则参与热情逐季下降,今年一季度末已降至377只。

在白酒行业一直有着茅台和其他的说法。翻看两家公司的财报,相比茅台业绩的提速,五粮液虽然也持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增速却有所放缓。

此外,从2022年一季报看到,五粮液出现了-34.01亿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茅台一季度出现-68.76亿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但是茅台是财务公司的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减少,与茅台酒销售无关,扣除这个因素公司同比销售还是增加的。而五粮液2022年一季度销售收现是137.35亿元,2021年一季度销售收现是210.66亿元,同比下降明显,这说明受疫情影响五粮液的动销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公司的季报解释另外一个因素是上年同期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收现额度较高的综合影响。

贵州茅台、五粮液双寡头格局已定的背景下,探花之争也极为激烈。近年来,机构对泸州老窖的参与热情明显更高,2021年四季度末重仓泸州老窖的机构产品增至471只,今年一季度也仍多达370只,而同期,重仓山西汾酒的机构家数始终在200余家,重仓洋河股份的机构数量也最多只有百余家。

机构配置医药股趋势分化:

智飞生物持股井喷 药明康德被长情

与白酒股类似,机构对于医药各细分龙头的青睐度也同样较之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疫苗股智飞生物得到的机构青睐度较之前明显提升,此前在2021年一季度末,公司曾同时被258只机构产品重仓而创出了历史高点,而之后参与其中的机构数量则逐季减少,2021年四季度末已仅剩93只。但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参与重仓的机构家数再次迎来井喷式增长,合计292只刷新了此前高点。

身为默沙东HPV疫苗在中国大陆的独家代理商,疫苗巨头智飞生物2021年、今年一季度,业绩迎来快速增长。虽然自去年年中以来股价也经历了较大的调整,但观察公司最新大股东名单可以看到,不仅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与招商国政生物医药指数分级基金对其实施了进一步增持,公司还获得了向来以打新著称的迎水投资的新进建仓,迎水合力13号私募基金和9号私募基金分别以1171.7万股、996.6万股的建仓成为公司的第八大和第十大股东。

相较于智飞生物机构关注度的提升,CXO龙头药明康德的机构长期关注度也一直较高,今年一季度末551只机构产品的共同持仓,虽较2021年三季度末有所降低,但仍成为了报告期内为数不多同时被超过500只机构同时持有的公司。森瑞投资董事长林存对《红周刊》表示,CXO领域的业绩数据非常好,药明康德未来的订单也很饱满,这在当下的环境中非常难得。“从长远视角看,中国的CXO产业在全球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中国的医药工业也要向前发展,CXO是底层基石,未来一定会不断做大做强。”林存认为。

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有的医药龙头却被机构大幅减仓,比如曾为炒股大妈狂赚100倍的疫苗“一哥”长春高新,受生长激素集采的影响,市值即陷入了跌跌不休的调整,由此也遭遇了机构资金的大规模减持。2021年一季度末,同时有429只机构产品同时重仓长春高新,排在当期机构参与榜的第八位,而今年一季度末,重仓长春高新的机构为54只排在最新一期机构参与榜的第154位。

金融头部企业命运大不同:

招商银行长期居首 东方财富后来居上

大金融领域中,长期资金对代表企业招商银行、东方财富、民营保险龙头的追逐热情也呈现了不同的趋势和变动。

身为银行股中的“优等生”,招商银行长期以来一直位居机构资金核心持股名单,且大资金对招商银行的关注度变化较小,2019年以来,参与重仓其中的机构数量始终在500家上下浮动。

东方财富在2021年下半年则呈现了质的飞跃,2021年四季度末,参与其中的机构家数增至609家,仅次于宁德时代、贵州茅台,排在了期间机构参与榜的第三位。但今年一季度,随着市场的回调,身为券商公司,东方财富无疑因此受到了影响,由此也扰动了机构资金的态度,一季度末参与重仓的机构家数有所减少,降至358家,排在了全部A股机构参与榜的第九位。上述保险股则自2021年年初以来就持续遭遇了机构资金的不断减持,早在2017年、2018年末,重仓该保险股的机构数量甚至较贵州茅台更胜一筹,2019年、2020年末排名虽有所下滑,参与重仓的机构家数也仍逐年递增,2020年四季度最高时有735家机构同时持有其股份。但进入2021年,机构的态度可谓急转直下,今年一季度末已仅剩156家。

不难发现,机构的态度受业绩变动的影响很大,最近两个财报期,招商银行与东方财富均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持续增长,而上述保险股亮相的财务指标则呈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而对于机构未来的态度,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池云飞向《红周刊》表示,机构明显青睐东方财富,是因为主动权益基金一般更重视寻找Alpha收益,科技金融企业相对传统金融企业近几年来表现出更强的成长性,因此受到了机构更多的关注。但这种趋势是否会延续还要看这类企业是否能在业务上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成恩资本董事长王璇向《红周刊》表示,该保险股2021年以来股价表现持续不佳,且遭遇机构资金大规模减持,主要在于其资产端与地产挂钩太深,受到了地产的严重拖累。即使今年以来地产板块走出反弹趋势,也并不意味行业基本面已经见底,公司股价中是否已经完全计价与地产的相关因素还需跟踪。另外,权益市场表现不佳也影响到了机构资金的配置态度。而2021年东方财富身为券商成长股的代表性标的,在公募大年则明显受益,由此推动了机构资金的配置欲望。

“地产茅”易主 万科让位保利

“制造茅”美的、格力掉队

分析机构持仓变动,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机构持仓的地产龙头中,多年来居首的万科,在今年一季度让位于保利。

2019年年末时,重仓万科的机构还多达447只,但此后即明显缩减,今年一季度末为204只。而保利发展近几年来则得到了越来越多机构资金的认可,今年一季度末,参与重仓保利发展的机构产品已增至434只,而保利发展的股价也在今年一季度创出了历史新高,一度成为A股房企市值“新一哥”,虽然这个位置仅坐了两天,又被万科超过,但无疑也是质的飞跃。

深谙地产行业的财经知名博主@朱酒 向《红周刊》表示,万科2021年净利润暴跌,比所有预测机构的最差数据都更甚,导致了机构资金的大批量回避。余定恒则表示,两家公司策略不同,保利隶属央企,而万科属于混合所有制。从既往市场表现来看,央企国企类企业在产业政策底部通常更为激进。

而受地产周期的影响,家电制造业也被抑制了产业需求。美的集团、海尔智家的机构持有数量均较此前高点时明显回落,格力电器更是已经退出了超百家机构共同持有标的的阵营,今年一季度重仓机构仅剩43家,而2019年四季度末时,同时重仓格力电器的机构则曾多达511家,同期仅次于贵州茅台、中国平安和招商银行。目前格力电器总市值已跌至1966.56亿元,不仅低于美的集团的3900.16亿元,也低于海尔智家的2414.53亿元,处于“三巨头”最后一位。公司的多元化发展一直未能得到资金的认可。

同样在多元化发展的美的集团,也未能得到更多资金的认可。且结合财报发现,除了机器人业务发展尚且值得期待,美的的其他发展项目目前都未有太多实质性的效果,短时间公司还很难摘下“家电”的标签。

A股市值继续呈现二八分化

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能得到机构关注

观察今年一季度被100家及以上机构产品同时重仓的74家公司,其中69只总市值超过500亿元,57只总市值在千亿元以上,总市值规模最小的公司为明泰铝业,最新市值为239.81亿元,而同期,在剔除银行与“两桶油”后,全部A股的平均市值只有151.94亿元。

随着国内机构资金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海外资金的持续流入,A股市场总市值规模被迅速抬升,但个股市值两极分化的剪刀差则明显加大,长期资金持仓是导致这种分化的原因之一。

2020年年初以来,市值超过市场整体均值的公司占比已降到了20%以下,最新数据显示,两市4762只非银非“两桶油”公司,只有903家的市值超过了市场均值,占比18.96%,“二八”格局依旧明显。且从市值排名前200位的公司市值之和占全部A股总市值的比重统计,2021年年初的牛市中,比重一度达到了51.24%,也就是说全市场4163家公司,市值排名前200的公司市值和就超过了全市场总市值的半壁江山。之后比重虽有所降低,目前也依然有47.28%(见表3、表4)。

不过,如果从个股统计,尽管多数头部市值公司依然是“老面孔”,但新旧交替也有出现。2021年年初,两市有119只A股总市值超过千亿元,而以目前的最新市值统计,其中只有86家仍在千亿元以上,这些公司也基本都在被100家机构产品重仓的名单中。

此外,被机构调研的公司的数量和整体A股公司数量相比,比例也越来越小。

统计2016年以来机构关注调研公司的整体数量,在市场标的总量几乎翻倍的背景下,机构参与调研公司占当时全部A股的比重则呈减少趋势,2016年全年,机构共调研了1398家公司,占当时全部A股比重的46.54%;2021年全年,机构合计调研了2013家公司,占当时全部A股比重的43.35%。今年以来,截至5月12日,共有1592家公司获得机构的调研,占目前全部A股比重的33.43%(见表5)。

鑫然投资董事长孔令峰曾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机构调研的成本很高,调研一圈,反复路演交流后,如果只能做出极少的贡献,那性价比就太低了,所以对很多买方来讲,他们会立刻放弃这种机会,而是把更多的经历和财力投入到可以做出更大贡献的地方。

(本文已刊发于5月14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