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赚上亿到龙头挣扎调整,共享充电宝会“断电”吗?
财联社| 2022-03-03 20:03:38

财联社|新消费日报(研究员 梁又匀)讯,共享充电宝作为“共享经济”中营收相对不错的细分赛道,从前“低投入高回报”、“躺着收租”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共享充电宝龙头之一的小电科技将裁员2000人,主要集中于公司底层员工,如运营、KA、产品等部门,约占总人数的40%。

针对该传闻,小电科技回应称,公司不仅没有裁员,还在业务形态上有了新的升级。并表示,小电科技今年的业务定位是发展“直营+代理”模式,为此对公司组织架构和岗位进行了调整优化。另外,公司技术、产品、供应链等岗位仍在大量招聘。

新消费日报从招聘网站上看到,小电科技招聘范围涉及84座城市,在招岗位共371个,其中近60%为地推销售(BD)岗位。而就在今年1月,小电科技宣布推行“合伙人公司”机制,仅保留二三十个一二线城市直营,其余都交给离职后成立新公司的地推(BD)代理。

据小电科技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由公司直营的线下共享充电宝占比高达93.6%,贡献了超90%的营收,仅有6.4%是通过渠道合作经营,而2020年公司净利润亏损却达1.04亿元。

不难看出,进入2022年的小电科技正在为业务“减负”,谋求经营模式转型。

与此同时,共享充电宝另外两大巨头怪兽充电、竹芒科技也纷纷调整业务结构,探索充电宝业务之外的新增长曲线。

门槛本就不高的共享充电宝赛道,在十几个品牌的数年激烈竞争之下已略显疲态,充电宝已很难带给大家惊喜。

“刚需”之下的疯狂

大屏智能手机时代,电量不足的焦虑多多少少都困扰着出门在外的人们。2015年,伴随着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充电宝的商机也迅速被发掘出来。

尤其在交通枢纽、酒吧、商场、景区、城市街边等需要频繁使用手机的场景,可移动的共享充电宝甚至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刚需”。一众品牌,如小电科技、怪兽充电、来电科技、云充吧、街电、魔宝电源等迅速崭露头角。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约1亿元,而到了2019年该数据暴增到79.1亿元。在疫情来临的2020年,艾瑞咨询也表示,国内共享充电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0亿,并在此后数年以年均超35%的速度进一步扩张,直至突破千亿规模。

由于充电宝造价不高、技术可代工贴牌,线下抢占商圈点位难度也并不高,且赛道内新兴品牌淘汰率惊人,部分企业存活时间仅半年左右,起初并不被人看好。但依旧有供应链扎实、地推运营优秀的品牌杀出重围。

2017年,资本受“共享经济”前景吸引快速入局,仅1年累计融资事件达39起,总金额超30亿元。头部品牌背后不乏高瓴资本、红杉中国、顺为资本、IDG资本、鼎晖资本、小米科技、腾讯资本等知名机构参投。

以小电科技、来电科技、街电、怪兽充电为代表的“三电一兽”一年之内就斩获2~3轮融资,这是属于赛道的“高光时刻”。

同时,由于充电宝固定投入成本不高,维护成本偏低,一个充电柜在市场爆发初期快则3月、慢则6个月即可回本。2017年底,有部分品牌很快宣布盈利。

2019年,小电科技首次全面转亏为盈,年盈利1.94亿元;怪兽充电也首次全面盈利,实现净利润1.67亿元。

都是内卷惹的祸?

尽管2019年共享充电宝行头部品牌大赚,但行业竞争已趋于白热化。

消费能力最强的一二线城市主要商圈基本已被各式地推抢占完毕,“战火”蔓延至三四线城市。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三电一兽”的市场占有率合计高达96.4%。其中街电占38.6%,小电科技占27.1%,怪兽充电占25.1%,来电科技占15.6%。

从营收结构来看,充电宝租金收入始终是品牌营收的主流。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租赁收入占比97.2%,广告收入占比0.5%,其他收入占比2.3%。

通过公司直接投放、运营维护的直营模式营收和毛利最为稳定,主要成本来自设备、商户入场费以及地推(BD)。代理运营、合作运营则是通过收取10%~30%的平台费用,其余的推广则交由代理商负责。

具体而言,小电科技、街电、来电科技此前一直凭借直营模式优势在各大商圈“开疆拓土”,发展迅猛;怪兽充电则选择了直营和代理相结合。

不论直营或是代理,在相同的地推需求下,各大品牌为了抢占更多商圈关键点位纷纷选择给线下商家让利,品牌留给线下商家的租金分成普遍在60%~70%之间。

同时,由于品牌的激烈争抢,部分热门商户如KTV、电影院等入驻时需提前支付一定的入场费,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进一步抬高了品牌们的销售和营销费用。

2020年初,美团悄然开启共享充电宝业务,令本就“你死我活”的竞争态势更为严峻。

据业内人士透露,美团等大玩家进入后,不少充电宝品牌给商家的租金分成提升至70%~90%,有的甚至提出100%让利,亏本赚吆喝。

怪兽充电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分别为14.45亿元、22.01亿元、23.34亿元,由此预测,该项费用年均增速均超40%,飞速挤占了公司营收。

而小电科技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末,公司分销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6亿元、10.52亿元、14.7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惊人的137.94%。

事实上,2021年决定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关键的一年。

怪兽充电完成纳斯达克上市,并表示会将融资所得继续投入“跑马圈地”、吸引人才以及寻找并购机会。小电科技也两次提交了上市招股书,为“跑马圈地”、采购更多充电设备以及发展数字化等寻求资本市场支持。

街电与搜电直接合并重组为“竹芒科技”,一跃成为目前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共享充电宝品牌。公告显示,合并后的竹芒科技用户规模突破3.6亿,日订单峰值达300万单。2021年年9月,该公司又宣布其全国共享充电宝在线商铺点位累计突破100万个,居全国之首。

随着美团不再重点投入共享充电宝领域,如今“小竹兽”成为了行业竞争新格局。

然而,2020年以来,在多方激烈竞争叠加疫情影响,共享充电宝品牌在奔赴资本市场的同时,也“损失惨重”。其中,小电科技净亏损则为1.04亿元,怪兽充电净利润为7542.7万元,但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却叠加至31.31亿元。

裁员、涨价,能活下去是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行业迟迟找不到更好的“造血”模式,不得不采用涨价、裁员等方式尝试“活下去。”

2017年至今,共享充电宝从半小时免费到半小时收费2~4元,部分景区收费更是达到了10元一小时。顾客如果忘记归还,品牌租赁扣费甚至远超充电宝本身售价。

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共享充电宝品牌将营销成本向消费者转嫁的情况使得不少人对该行业产生不满。具体而言,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胡乱扣费问题、不明码标价问题、加盟诈骗等成为消费投诉的重点。

野蛮生长的乱象引来了监管的注意。2021年中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相关价格问题要求怪兽充电、小电科技、来电、街电等共享充电宝品牌整改。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品牌们的竞争乱象。

由于在整个商业闭环中,每月数百元的共享充电宝分成对于线下商户来说影响不大,但合作与否、与谁合作却往往决定了品牌们的“生死”,使得品牌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有餐厅老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人关注充电宝是哪个牌子的,即便没有充电宝又如何,客人来吃饭又不是来扫充电宝。一旦合作不愉快,商家甚至可以悄无声息地挪走品牌充电柜而不告知品牌。

这就使得共享充电宝品牌之间被迫陷入内耗,即便赔本也不一定能巩固规模效应和口碑,品牌认知度、用户粘性也极难建立。

既然“开源”无法避免,“节流”就成立各大品牌考虑的重点。裁员、减少直营成本转嫁代理、转型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成了新趋势。

过去一年里,怪兽充电卖起了白酒,竹芒科技试水无人零售、智能硬件,小电科技研发云端硬件管理、数字化供应链系统,计划向企业提供运营管理服务……

与此前曾多次上演的“烧钱大战”一样,让利、“跑马圈地”的终点除了强强合并诞生垄断寡头,就只剩坐等对手犯错退出,品牌坐收渔利。

从如今各大品牌亏损速度来看,行业距离“决胜局”似乎不远了。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
aa
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