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徐川)讯,2021年《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正式实施,互联网保险业务步入发展新时期。但需求端千人千面,供给端产品相对同质化,“难懂”、“难选”成为摆在互联网保险消费者面前的两大痛点。
业内人士表示,为助力解决上述两大难痛点,供给端已开始发力。保险公司及产品代理平台分别采取的措施包括优化产品设计思路与建立产品评价体系。但同时,也有行业人士指出,出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险产品的推荐规则需要完善透明化。
需求端:“难懂”和“难选”成为两难痛点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成为民众保险消费的新趋势。银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部市场分析处处长王磊此前透露,截至2020年末,共有146家保险公司经办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全年实现保费2980亿元,增长10%,约占行业总保费的6%。另据中保协数据显示,2011至2020年,互联网保险总保费实现65%的复合增长率。
目前,2021年的相关数据官方渠道暂未公布,但有保险行业人士预计,“综合互联网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的规模来看,2021年互联网保险保费的整体规模或达到3000亿元左右”。
保险公司纷纷布局互联网赛道,面对数以千计的保险产品,普通消费者遇到了“难懂”和“难选”的两难痛点。
波士顿咨询(BCG)《保险行业数字化洞察报告》显示,消费者线上购买保险面临的第一大痛点是“保险产品较复杂,难以理解”,其次分别为“保险产品不够直白,难以找到合适产品”、“线上信息不充分或不全面”。
另据蚂蚁保调研显示,在互联网保险的消费过程中,此前通过线下销售人员推荐、以被动接受信息为主的依赖型消费者占比仅为19%;而多渠道了解到产品信息后进行交叉对比的比较型消费者占比达到43%。此外,主动搜集信息后,形成初步购买想法再反复求证的学习型消费者占比为38%。
一位保险从业人员表示,消费者从接触保险产品开始,筛选、购买、理赔等环节都在线上自助完成,缺乏以往线下保险经纪的一对一指导,因此大多数消费者属于自主学习比较型,但究竟哪些产品适合自身、哪些条款需要特别注意,也会无从下手,因此迫切希望降低选购保险的决策门槛,从而便于消费者做出产品选择。
“消费者‘难选’,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产品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市场上同质化产品较多,例如同类型产品的保障责任、保障范围与价格相差不大。”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产险互联网业务责任人指出,此外,面对相对复杂的产品条款、不够“白话”的条文表述,为明确是否契合自身的投保需求,消费者势必将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知识成本。
供给端:产品迭代更新 评价体系亦需完善
为纾解互联网保险消费者的选择困难症,上述保司产险互联网业务责任人表示,考虑到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程度有待提升,此外也考虑到更多消费者偏向于性价比高、保障较好的产品,为降低消费者决策难度,目前保司主要采取高流量赛道的产品投放、设计产品单价不宜太高等措施。
在后续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该人士进一步介绍称,保司还会加强数据的沉淀和赔付的分析,来验证此前设定的同等价格、更多保障和精算产品成本的逻辑,从而持续推进产品的迭代升级。
另从产品营销的角度来看,将定性直观的判断推荐定量化也提供了一条解题思路。目前,已有部分保险代理平台通过设立筛选机制优化产品推荐体验。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相关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完善保险产品的规则化,从建模推荐到用户反馈,也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推动相关保险产品的迭代升级。
以1月开启试运行的“蚂蚁保金选”为例,基于投保门槛、保障范围、性价比、服务理赔和公司经营五个维度对代理平台上的保险产品形成综合评判。该项目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针对不同险种,每个维度考量的具体指标不同,例如保障范围维度,针对重疾险会主要考量保障疾病范围、中轻症赔付比例、可选责任、健康服务等方面,但针对养老金的保障是否全面,会主要考量是否可以灵活加减保、保单贷款等保全功能。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评价体系权重的设计难免会产生主观性的问题,关键在于对评判指标做进一步的透明化与披露化,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公平、公众的评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