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初,A股和港股市场的主要指数在创下高点后均出现回落,经过近一年的调整后,A股开始反弹,三大指数走势渐稳。但反观港股,却是持续低迷。
如今来看,年初时高呼“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的一众投资者,似乎被香江给“反杀”了。
港股主要指数成全球“吊车尾”
港股今年有多“熊”,从主要股指上就可见一斑。其中,恒生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下跌达14%,在11月底一度创出近13个月以来的新低。
素有“港版纳指”之称的恒生科技指数表现更是低迷,已经成为全球倒数的“吊车尾”。12月17日,在日前创出年内新低的基础上,恒科指续刷新低,盘中跌至5680.94点,年内跌幅累计已逾30%,港股科技股市值较高位蒸发达10万亿。
一般而言,港股是中美流动性错配的表现载体,走势通常与美股具备联动性。但是,港股市场今年以来却是和美股严重背离,可谓是“背道而驰”。数据显示,美股同期总体持续上涨,其中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同期涨幅均超过20%。
联动性的减弱,源于2014年互联互通开始,南向资金对港股影响力度加大;走势分化,可能与资金回流美股苹果、亚马逊、微软等重仓核心资产有关,但港股表现低迷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港股新股破发更为严重
港股今年以来的底模,不仅反映在各大指数表现不佳上,从新股发行的状态也能够看出。今年,港股新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几乎是亚洲地区中最差的,而A股IPO上市公司的表现则为亚洲最佳。
根据彭博数据统计,在A股市场,今年IPO募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上市后价格较发行价平均上涨86.3%,属亚洲地区表现最佳。在相同募资金额下,韩国地区上涨39.6%,印度地区上涨32.3%,而港股方面,则是下跌了18.7%,属于倒数梯队。
下半年以来,港股打新不但不赚钱,反而是亏损效应明显上升。8月至今,在港股以公开发售形式上市的26只新股中,上市首日破发的就有18只,占比近70%。若将周期拉长至全年,截至12月16日,今年以来港股一共迎来92只新股,打新赚钱的和破发的比例堪堪持平。其中,在2月份上市的快手-W,至今股价较上市价已下跌超75%。
港股大跌原因为何?
今年年初,仿佛开了“金手指”一般的港股市场给了投资者无尽的遐想,不少基金经理都认为港股已是白马的价值洼地,如今来看,持续阴跌的港股指数真的是给了投资者一片“洼地”。观其背后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技龙头股业绩不及预期。
11月18日晚间,阿里巴巴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姗姗来迟的财报背后则是业绩的大幅下滑。财报显示,二季度阿里收入2006.9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同期增长29%,略不及市场预期的2061.7亿元。但是,公司净利润仅录得33.77亿元,同比下降87%,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也同比减少了近四成。
财报发布第二天,阿里巴巴的股价便来了一个“10米高台跳水”,此后股价一路走低,接连几日频创历史新低,小摩、瑞银、大摩等国际投行纷纷下调公司目标价。
此外,美团等几大企业的财报也不理想。作为恒生指数中比重超过8%的权重股,阿里、美团、腾讯今年以来的下跌无疑带累了大盘指数。此外,建设银行、中国平安、小米集团等权重靠前的个股下跌幅度同样较大。
其次,南向资金买入力度减弱。
事实上,除了业绩不及预期、龙头股下跌外,市场流动性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下跌原因看,南向资金的买入力度较2020年大幅减弱。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收盘,南向资金净买入额为4378.71亿元。2020年,南向资金全年净买入达6721.25亿元。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的买入力度明显减弱。
今年年初,中金公司曾表示,2020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明显提速,考虑到保险、私募等资金的流入潜力,在港股估值保持吸引力的前提下,南向资金未来几年年均流入港股潜力可能维持在5000亿元至6000亿元的高位。
如今来看,想要在这最后半个月内实现600亿元的净买入额,着实不太现实。
第三,地产调控影响。
今年以来,针对房地产行业,“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奠定了房地产调控从严的大方向,中国经济转型从长期来看还将坚持逐步“去地产化”的路线。由于部分地区房地产调控措施过严,尤其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遏制了正常的市场刚需,房企今年的表现也是让投资者扼腕叹息。
最后,除了以上三点比较突出的原因外,今年港股印花税上调30%导致的投资成本提升、市场扩容提速导致的指数相对失真;美国滥用制裁;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等问题,也是港股大跌的一部分原因。
港股具备配置机会了吗?
港股持续低迷,投资者最关心的还是是否到了布局时机。对此,多数机构表示已经具备配置机会,但也有少部分机构认为为时尚早。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认为,目前可以布局和介入。
一是,今年港股严重跑输全球,主要受不同行业的监管政策影响(特别是当前恒生指数纳入更多新经济及互联网企业),经过一年时间,预期监管忧虑陆续被消化掉;二是,相对年初,当前我国的政策进入新一轮稳增长阶段;三是,港股的估值回归合理水平。
万家港股通精选拟任基金经理刘宏达表示,“港股熊市情绪的宣泄已经进入尾声,现阶段正是配置港股的好时机。”
国信证券分析称,港股将在2022年走上修复之路,在修复主线上:互联网、高等教育、电信运营、大消费都将呈现不错的估值修复机会。
不过,硬币都有两面,与之相反的,也有机构还不看好港股的布局时机。
中航证券表示,港股历来是中美流动性错配的表现载体,港股与中美利差高度相关,压制港股的核心因素是中美利差压缩导致的下跌。
在美国加息预期下,中国货币政策仍然“以我为主”,大概率发力,三元悖论中我国正在倾向于部分妥协中美利差和人民币汇率,中美金融周期错配将进一步显性化,中美利差或进一步收敛。当下时点全面看多港股和中概股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