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22日中自科技破发以来,截至11月17日A股已经有11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破发。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应该如何适应新规则下的打新市场呢?
长久以来,因为发行制度的原因,新股一直被市场视为“稀缺”资源,上市后一般会大幅上涨,根据行业差异和市值大小涨幅各异。打新稳赚不赔,使得这个名词还影响到了不少其他的金融投资品种,比如“打新债”、“打新基金”等等。A股历史上,新股不败的神话也曾屡次经受挑战。但迄今为止,投资者的惯性思维依旧根深蒂固,其中原因究竟何在?
笔者认为,其中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相对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来说,A股的扩容空间仍然巨大,新公司颠覆老公司的几率是不低的。以宁德时代为例,这是2011年才成立的新公司,2018年才登陆资本市场,但短短三年时间已经成为全A市值第二的庞然大物。历年来A股市值前十公司的变迁也可以看到,领风骚者都是数年一变。随着产业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A股新人换旧人,资本的创造性毁灭循环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全市场各类投资者都重视新股的基础所在。
其次,从技术上来讲一二级市场的套利空间迄今为止还没有很好的抹平。即便是2010至2012年这一轮破发潮,一度倒逼一级市场出现过IPO询价不足而发行中止的案例,但新股供应跟不上需求扩容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在此后,为了解决“三高”,监管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干预一级市场的定价,这进一步放大了新股上市期间的炒作效应。
解铃还须系铃人,注册制改革的落地和推广,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迎来了机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A股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股破发将逐渐成为常态,一二级市场的套利空间会逐渐收窄,直至市场回归理性。A股新上市公司的破发率,会逐渐跟成熟市场看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纽交所上市的新股中,首日破发率平均在32%左右,港股新股上市的首日破发率也基本维持在30%以上。
这意味着无脑打新的时代结束了,但理性打新的新时代可能才刚刚拉开帷幕。以香港市场为例,即便新股首日破发潮在30%上下,但也意味着另外70%左右的新股,其定价是经受得起考验的。香港市场有不少投资者也专注于打新,但其与A股市场信奉新股不败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他们需要仔细甄别公司的基本面,市场环境,行业的近期表现等诸多因素,可以说吃的是一碗“手艺饭”。
笔者认为,在A股这一轮破发潮稳定下来之后,新股的投资风格也会向港股这样的成熟市场逐渐靠拢。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首先一定是要增强风险意识,谨慎对待并认真分析每一只新股标的。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未来如果还想分享新股上市的红利,要么加大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精选优选个股,不断提升投资能力,向一名合格的投资者转变,要么借助机构投资者的帮助,以各类型基金的方式参与打新市场。
其次考虑到普通投资者分析能力存在不足,一些能够有效提供新股的资讯,服务于这一特定的投资群体的辅助性行业可能还会由此而应运而生。目前行业内最有效的券商研究所,也只能覆盖全市场30%-40%左右的公司,可见其中蕴含的商业机会并不会小。
最后,考虑到市场并非永远有效,新股破发反过来或许也意味着,投资者有可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被错杀公司的股票。对希望专注于新股的投资群体来说,这或许也会是一门颇有价值的“手艺活”。
总体而言,未来的打新市场将会呈现出一个持续博弈的过程。新股破发会导致打新收益率下降,倒逼机构投资者主动提升定价能力,从而使得市场定价回归理性,使得新股真正回归价值投资本源。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持续增强时,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将会越来越难,收益分配或将回归至研究能力的竞争,而这也正是注册制改革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