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汽车报 王| 2021-11-10 14:22:56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要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谋篇布局,意欲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加快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中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我国汽车产业虽起步较晚,但经过70多年砥砺奋进,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汽车安全逐步提高,舒适不断改善,个化功能不断增加,自动化和智能化水不断进步。汽车产业属于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聚集了多学科领域内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具有制造流程复杂、产品周期长、科技含量高、经济带动强等特点,已成为与其他产业关联度最高的先导产业之一。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商业模式、出行模式、台资源等方面的改变,催化了整个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共识也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十四五”时期,汽车产业需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和目标。

第一,要注重汽车产业的源头技术创新,发挥汽车企业在基础研究和源头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汽车产业也已进入颠覆变化阶段,对行业参与者、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是如此。我国汽车行业虽已取得一些创新成果,但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仍存在“卡脖子”情形,一些关键零部件一度面临断供风险。深究其原因,是国内汽车行业对以芯片为代表的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掌握不足,产业链话语权不足。中国汽车行业要拥有世界前沿技术、打造出世界级品牌和产品,自主品牌就要紧抓源头技术研发,加强核心技术储备,应对“卡脖子”难题。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实现我国汽车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刻不容缓。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的技术变革浪潮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汽车企业需要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积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汽车企业在源头技术研发中的基础关键作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供应商和用户等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基础研究,通过源头技术研究掌握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二是突出集成创新,通过相关技术成果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三是广泛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科研和技术成果,充分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为汽车企业科技创新减负,完善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勇攀汽车科技高峰。

第二,汽车产业与科技创新要形成融合发展机制,国家政策支持建立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台。

注重汽车产业的源头技术创新,需要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研究。我国汽车产业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基础、尖端科技领域仍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自身经营面临的重点难点技术问题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联合攻关尤为重要。在保证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自主独立的同时,鼓励跨学科和跨领域合作,建立汽车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机制。

源头技术研发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主要靠产业逆向研发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正向研发工程。但就技术路线选择来看,二者所从事的技术研发有质的区别。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相对技术中立,企业则可能存在技术路径依赖。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完全依赖产业研发并非良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尚处百花争鸣的发展阶段。若整个产业仅依赖企业进行技术选择和研发,将大量资源配置于技术路线相对成熟的企业,那么前期投入越大,越不利于技术的多样发展,导致技术依赖倾向。与之相对,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的技术研发是在基础原理分析的基础上,立足科技前沿,基于技术多样,呈自由发展态势,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在延续与颠覆中实现技术的更新迭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产业技术演化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风险。

目前,国家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资助支持各有侧重。一方面,中央财政对企业科研活动采取“先实施,后拨款”的资助模式,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另一方面,中央财政将继续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开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科技创新,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开展领域内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自主选题研究。除此之外,国家应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就行业共难题,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进行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不同的创新主体在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应加快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支持产业创新台建设。加强汽车企业与国内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实验室、知名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等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台集聚的优势资源,开展富有成效的联合技术攻关,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汽车产业科技创新要纳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汽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四链合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城市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将汽车产业科技创新纳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是构筑汽车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有效手段。在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多个省市区已纷纷开始布局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例如,《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培育汽车等战略支柱产业集群发展,紧跟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变革趋势,深入实施“双碳”国家战略,围绕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智能化软件系统、新型台架构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兴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我国汽车产业需要重视科技创新,主动融合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寻找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突破口。在高水开放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支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带动更多不同类型主体参与到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强化多学科交叉共存,夯实区域科技创新的知识基础,鼓励投资机构运营孵化器等为创新主体提供创新空间。积极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高水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聚焦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强化科技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赋能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促进汽车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构建汽车创新主体互利共生、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提高汽车产业科技创新成效。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与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交汇的历史时期,我国需要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汽车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引领新时期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回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道路,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上至“十四五”规划的国家战略,下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都要求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汽车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我国汽车产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有望带来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和万亿级别的市场扩容。科技创新就是我国汽车产业下一阶段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力。新生代消费者对国产产品的关注、对新鲜事物的追捧,为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内生动力。发挥汽车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并将其与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产业的创新台以及政府的创新环境和政策紧密结合,构筑起面向未来、各要素紧密协同的立体创新网络和生态。以政、产、学、研、用紧密协作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汽车研发台对各项变革技术的集成、牵引和推动效应。加强汽车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掌握核心技术,抓住机遇,让自主品牌产品在全球汽车产业新一轮的竞争中拥有话语权,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筑牢创新根基。

(作者王晓明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雅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