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的竞争正式进入“万时代”。
原本,理想汽车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率先破万的造车新势力。如今,这一荣誉也被小鹏汽车率先拿下。
10月1日,小鹏汽车宣布9月总交付量达10412辆。小鹏汽车也宣布,公司成为新造车势力中第一家月交付过万的企业。
蔚来汽车则紧随其后宣布其9月交付量破万,并以10628辆的成绩重新夺回月度交付冠军的宝座。
于是,在这场造车新势力的交付竞赛中,连续两月蝉联交付量冠军的理想汽车,终究因芯片短缺不敌哪吒汽车,只能位列第四,沦为第二梯队。
相关数据显示,理想汽车9月交付量骤降至7094辆,哪吒汽车则有7699辆。而这也是哪吒汽车再一次打破“蔚小理”的竞争格局,跻身第一梯队。
月交付量未能破万,甚至被哪吒汽车挤出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也在确实说明着,理想汽车掉队了。
交付冠军易主,理想汽车归因于芯片短缺
此前,理想汽车仅凭理想ONE一款车型连续数月稳居造车新势力交付量第一。
然而,隐患却早已埋下。
去年底至今,芯片短缺、车企停产的风波一轮又一轮地上演。包括奥迪、大众、丰田、福特、宝马等在内的众多世界汽车巨头都因为缺芯而被迫停产、减产并调整企业年度销售产能指标。国内方面,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减产停工。
此前,理想汽车曾发布公告称,由于马来西亚疫情流行,该公司毫米波雷达供应商专用芯片的生产受到严重阻碍,且芯片供应的恢复速度低于预期,故将2021年第三季度汽车交付量由此前的2.5至2.6万辆下调至约2.45万辆。
对于9月交付量骤降的原因,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回应称:“受到芯片供应持续短缺的影响,理想汽车9月交付量有所下降。我们正在采取更多措施,以确保零部件的供应,希望尽可能地缩短用户提车等待周期。”
而对于不想等待的准车主,理想汽车也标新立异地推出了“先交车,零件后补”的新方案。
10月7日,理想汽车发布“理想ONE交付方案沟通”称,将和用户沟通,交付“3雷达版本车型”。
具体的交付方案为:原定10月-11月交付的用户可选择交付1个前正向+2个后角毫米波雷达的三雷达版本,并计划在12月至春节期间后装补齐毫米波雷达,期间3雷达车型自动并线和前方横穿车辆预警不可用,其他 ADAS 功能均可正常使用。此外,选择交付三雷达版本的车主可享受终身质保和1万积分,原计划12月份交付的车主不受影响。
这一方案自然也引来了理想汽车准车主的热议,有支持的,自然也有不满的。有不少准车主表示,“在交付之前没有提前沟通,现在这样交车等于是减配”。
这一方案的推出实属无奈,却也将理想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暴露无遗。
据第一财经报道,近期理想汽车从黑市收购了数千片电子驻车(EPB)芯片,EPB芯片的正常价格约为6元/片,理想汽车的收购价格达到了约5000元/片,超出正常价格800倍。
理想汽车对于该消息予以否认,但也再次反映出该公司“缺芯”的紧迫。
当然也有好消息。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10月开始芯片供应情况大概率会明显改善,国内外四季度车市依然比较乐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目前汽车芯片缺口峰值已经过去,未来芯片供应将会缓慢提升,但传导至汽车终端销售还需要3至5个月。
只是对于理想汽车来说,想要重返交付冠军、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纯电车型与自动驾驶陷入“一步慢、步步慢”泥沼
增程式路线一直是理想汽车的标志,在一众造车新势力中显得新颖又尴尬。
成本相对较低、可享受政策补贴、能延长续航,增程式路线在理想汽车发展初期确为优势。然而,作为过渡性的中间路线,这一路线也饱受质疑。
面对质疑,2020年8月,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甚至大爆粗口:“TMD!一帮臭搞技术的,天天冲我们BB,什么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他们TMD搞出来什么屁技术了?”
撇开技术问题不谈,随着电池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其成本优势已不再明显。其次,在政策方面也面临剧变。
今年2月,上海出台相关政策,自2023年1月1日起,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车辆将不再发放专用牌照;而在去年,北京也发布相关政策规定,增程式电动汽车不再享受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估计其他省市大概率将跟进,陆续发布相关政策。
于是在港股招股书中,理想汽车宣布将加速推出新车型,研发纯电动技术。其IPO所募资款项中,20%将用来研发高压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和未来车型,10%用于增程式的研发。
也就是说,理想汽车不得不将其余造车新势力已经摸索几年的道路,从头走起。
以自动驾驶为例,去年10月与今年1月份,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相继推出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而直到今年5月发布的2021款理想ONE上,理想汽车才开始宣传自家的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近日,在知乎汽车拆车实验室栏目的一档测试中,理想汽车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AEB)的表现不尽如人意。2021款理想ONE的AEB功能对测试假人视而不见,无法在行人面前有效刹停。
对此,理想汽车回应称,全栈自研的NOA预计在10月底内测(此前官宣9月底推送),目前该车还无法识别桩桶。
而这也让理想汽车陷入了“一步慢、步步慢”的泥沼。李想也在5月份2021款理想ONE发布会上对媒体表示,在自动驾驶上理想相对特斯拉和小鹏属于补课,第一阶段是先追赶两者,其还透露理想自动驾驶团队计划在年底从300人扩充到600人。
在研发投入上也有着更为直观体现,2018年到2021年一季度,理想研发费用合计不到36亿元,不及蔚来2018年一年的研发费用。今年上半年,蔚来、小鹏、理想研发费用分别为15.71亿元、13.99亿元和11.68亿元,理想依然落后。
理想汽车CTO王凯曾透露,2021年理想的整体研发费用预计30亿元起步,未来3年将逐步达到每年60亿元。
理想汽车想要实现超越,加大研发势在必行,而这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疑会影响盈利。
问题不断:自燃、断轴、车主维权、水银事件
在芯片短缺的外因、技术争议的影响之外,理想汽车还需格外注意车辆自身的生产质量。
在2019年上海车展上,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曾放言,理想ONE将安全和质量放在第一位,是一辆比燃油车更完善、“比特斯拉更安全”的智能电动车。
然而,打脸也随即而来。
2019年12月,理想汽车开始正式交付。而就在当月,有车主反映,刚刚提车的理想ONE亮起了“排放控制系统故障”的故障码。另一位车主提车驶出杭州交付中心并上了高速,在解除了自适应巡航的情况下,脚踩电门却无法加速。
2020年5月8日,在湖南长沙街头,一辆理想ONE引擎舱突发自燃起火。
如果说这些零星事件都是偶发性的,那么“断轴门”则相对来说设计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大。
截至2020年10月31日,理想ONE累计发生前悬架碰撞事故一共97起,其中有10起发生了前悬架下摆臂球头从球销脱出的情况。脱出率高于10%。
而后,理想汽车也由最初的“硬件升级”变为“主动召回”。
作为当时理想汽车唯一在售车型,理想汽车招股书披露,2019年四季度至2020年上半年的三个季度里,理想汽车交付车辆分别为973辆、2896辆以及6604辆,共计10473辆。
也就是说,理想ONE此前交付的产品几乎全部召回。
断轴门后,理想汽车又在2021年接连遭遇“韭菜门”、“水银门”两大车主维权事件。
今年5月25日,理想汽车正式发布2021款理想ONE。令李想始料未及的是,新车发布直接引发了3、4、5月份刚刚提车的老车主的不满。网上更是出现大量老款理想ONE车主维权的视频及图片。网传视频显示,多位车主驾驶车辆上路,并在车身拉起各种维权横幅。
“水银门”则发生在今年7月。在这一事件中,理想汽车与车主各执一词,仍有争议。
芯片短缺的外因终会过去,技术的争议也会研发的持续投入消弭无形。长远来看,理想汽车亟需补课的仍是车辆生产的细节监控以及企业自身应对问题的正面反馈。
如今,造车新势力竞争刚刚进入“万时代”,站在智能电动车的新拐点上,理想汽车不妨在客户运维、售后维修和补能网络建设上多花些功夫,稳步前进。(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