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色的演出空间、沉浸式的表演氛围、特色各异的民乐展演……10月8日晚间,位于前门地区青云胡同中的颜料会馆,正式上演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东城区委宣传部、西城区委宣传部、北京演艺集团承办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之“遇见颜料”,让这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晋商会馆穿越历史的尘埃,在古朴国风与创意潮流的涌动中再次回归于人们视线。
借“民乐+”让老会馆绽放新色彩
位于东城区崇文门外芦草园,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的颜料会馆,在历史上就是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如今,经过多次修缮,颜料会馆成为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晋商会馆之一,并在10月8日晚间,借助民乐演出的特色上演,绽放出新的色彩。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演出由北京演艺集团策划、创排,由集团旗下北京歌剧舞剧院、北京民族乐团、中国杂技团共同呈现,以民乐为主,融合京剧、唢呐、舞蹈、杂技等演出形式,分为“缤纷之夜”“千古晋风”“花好月圆”“杨柳新枝”“小巷情深”五部分,突出“山西会馆、颜料会馆、丝竹会馆”三大特色。
与此同时,此次演出由北京曲艺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李菁,北京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员于海音主持,汇聚了北京演艺集团旗下文艺院团的多名优秀演员,王向阳、白凯、宋艺博、孟宪莹、杜朋朋、高翔、秦勤、刘凡赫、宋俞霆、崔璨、吴娱、王晶晶、秦婉婷、赵丽雯、李方龙、周娇、柴婕、雷声、王海东、曹凯、李雨涵等先后亮相,同时还特别邀请到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郑潇以及乐器制造大师李乐平。
多样艺术门类的融合演绎给观众带来一场具有北京特色、山西风韵的精彩演出,包括绛州鼓乐《牛斗虎》、民歌与笛子《开花调》、京剧与民乐《贵妃醉酒》、民乐与舞蹈《春江花月夜》、杂技与民乐《新十面埋伏》、三弦与萨克斯《夏日皇宫》、杂技与民乐《落玉盘》以及器乐曲《青云胡同》《新赛马》《超级玛丽》等十个节目悉数登场。
沉浸式融合创新演出体验
与此前“会馆有戏”系列演出在湖广会馆上演的京味京韵的主题演出不同,此次颜料会馆的演出紧抓其鲜明的会馆本体文化,充分展示颜料会馆所蕴含的地方特色,以“民乐+”为主题,加以多样的艺术门类融合嫁接,串联起颜料会馆与现代的演出审美,让观众感受既有“旧”的深厚韵味,也有“新”的现代创作。
为充分发挥会馆小而精、小而美的空间,北京演艺集团调动集团旗下创作骨干,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基于颜料会馆特有的演出空间和文化展开创作,并就以民乐进会馆为主题,在演出中融合具有浓厚山西风韵的乐器唱法,锣鼓唢呐和山歌等,还有西方乐器、杂技艺术等。
演出入场环节中,通过民乐曲和戏剧表演《胡同回声》,营造了一个轻松谐趣的沉浸空间,观众们徜徉在丝竹声声里,步入颜料会馆。随后,演出以绛州鼓乐脉动的鼓点作为开场,与会馆文化相呼应,把观众带到千里之外的太行山侧。京剧和民乐伴奏《贵妃醉酒》又将观众拉入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中,京腔京韵诉说着古都北京的历史名城魅力。杂技、古彩戏法、三弦、萨克斯等节目则是传统艺术经典的再度创新,展现了多元融合的艺术发展趋势,也是时尚元素与历史积淀的结合,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舞台演艺区,演出现场还设置了乐器制作展示区,老师傅现场制作二胡、琵琶、中阮,吸引了观众们驻足。
“在这个充满历史底蕴的戏台上,很多前辈艺人们登台献艺留下‘剧院魅影’,这也激励着我做好民族文化传承者,别丢祖师爷的脸。”北京曲艺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菁如是说。
文艺演出进会馆旧址正在进行时
经由湖广会馆、颜料会馆的两场演出,“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正在持续积蓄力量,计划走进更多会馆旧址,让历史在新时代下重新焕发新力量。
据悉,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是北京市践行思想推出的文化惠民新品牌,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近年来,东城区、西城区积极推动会馆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将进一步拓展会馆旧址活化利用途径,更好发挥中轴线文化功能,让以会馆为代表的历史建筑重新焕发光彩;着眼激发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在为传统戏曲、曲艺等优秀文艺内容资源拓展演出空间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增强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推出更多“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节目,持续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形成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会馆的生动局面。
按照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未来北京演艺集团还将和东城区、西城区密切合作,根据会馆旧址建筑和空间特点,推出系列“会馆有戏”演出节目,持续为北京市民带来更多经典之作、名角名剧名段和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观众张女士表示,会馆旧址的演出让自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演出体验,“虽然颜料会馆空间不大,但通过对空间的巧妙把控,能让观众得到与演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甚至是在身边就能欣赏演员演奏乐器或唱京剧名段,这是在其他演出中很难体验到的,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观看该类演出”。(记者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