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驻网作家 陈晓斌
这个系列的文章,试图把唐诗里的月,做个归纳。唐朝的人们,依赖月,热爱月,思念月,月是大唐人生活和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资料图)
月光透照了唐诗,透射出唐朝的精神风貌。在明月下,在月光的诗里,我们能够看到盛唐开阔的气象,看到先祖开拓历史时代的精气神,开创繁盛艺术的信达雅,我们能够体验到唐人对美特有的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今天,我们对月的认识和感受,和唐代的人有着很大不同。工业文明的深度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月亮有了越来越多深入的认识,月亮不那么神秘了。城市的发展,电能的使用,人类极大减少了夜晚对自然光线的依赖,月光被阻挡在百层高楼和万家灯火之外。都市生活的丰富,野外旅行的贫乏,我们已经越来越远离月亮了。
用现代眼光看古代,古人处在农业文明时代,对月的认识主观而浪漫,肤浅却美好;对比古代看现代,现代人处在工业文明、信息科技的时代,对月的认识客观而务实,真实却冰冷。但是古与今,不应该是隔阂的,古今一脉传承,时空相通,古今无高下,万古一月照。今人与古人,都需要对夜晚头顶的灿烂星空,保持敬畏之心和亲近之情。
带着对自然的敬畏,怀着对传统的珍爱,这个系列文章,邀请到260多位唐代诗人,请他们带来自己的600多首诗篇,这些诗篇,饱含浸润着月光。
开启时空之旅之前,有几点说明:
1.《全唐诗》收录的作家,包括隋唐五代时期的诗人,因此本系列文章所展现的月,是隋唐五代之月。
2.文章根据对月亮描述的归类和月亮的形状,分为九个篇章。在每个篇章最后,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月球知识予以简单介绍。明月九篇目次如下:
第一、《新月篇: 月的来历》
第二、《娥眉月篇:月的运行》
第三、《上弦月篇:到达月亮》
第四、《上凸月篇:月的环境》
第五、《满月篇: 嫦娥故事》
第六、《下凸月篇:月的特性》
第七、《下弦月篇:月的性情》
第八、《残月篇: 月的作用》
第九、《月晦篇: 月的同伴》
3.中国的诗歌,追求“韵”“气”“神”,传达“志”“境”“味”,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和超越性。而本系列文章为了突出“月”的主题完整性,采取了诗句的摘录,这使得诗句脱离了她原本鲜活完整的母体,从单纯诗歌欣赏的角度看,有损诗性,特此说明。
让唐代诗人带领我们,将唐朝的月光照进我们今天的生活吧。
图:1957年《小小的船》年画,作者未知。
第八《残月篇:月的作用》上
一、最实用的作用:助人夜晚工作
1.看书
卷376孟郊《北郭贫居》:“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
2.弈棋
卷641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之十八:“月明朗朗溪头树,白发老人相对棋。”
3.行路
卷817皎然《自义亭驿送李长史纵,夜泊临平东湖》皎然:“千里勤王事,驱车明月中。”
4.女红
卷131祖咏《七夕》:“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卷494施肩吾《乞巧词》:“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5.浣纱
卷128王维《辋川集•白石滩》:“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6.采珠
卷896李珣《南乡子》:“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
7.灌溉
卷237钱起《月下洗药》:“汲井向新月,分流入众芳。”
8.舂粮
卷181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9.捣衣(唐时衣服多为麻织品,质地硬挺,不好直接裁制衣服。制衣前要先铺在砧板上,用杵反复摏捣,这个过程称为捣衣。此外,衣服穿脏了,水中加入天然碱,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脏物随水冲走,也叫捣衣。唐时多边境战争,男子去服兵役,女子多在秋季在家缝制过冬寒衣。捣衣诗表现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怨恨和无奈。捣衣诗唐诗很多,不一一举出。)
卷21、卷165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卷27、卷511张祜《金殿乐》:“入夜秋砧动,千门起四邻。不缘楼上月,应为陇头人。”
卷298王建《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夜深月落冷如刀,湿着一双纤手痛。”
10.征战(明月之下,利于战争中夜晚攻击。有利因素敌我皆可利用)
我方守而敌方攻
卷111张嘉贞《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不待河冰合,犹防塞月明。”
卷203屈同仙《燕歌行》:“汉兵候月秋防塞,胡骑乘冰夜渡河。”
敌方攻
卷117贺朝《从军行》:“朔胡乘月寇边城,军书插羽刺中京。”
卷211高适《赠别王十七管记》:“星空汉将骄,月盛胡兵锐。”
我方攻
卷170李白《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因赠之》:“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
图:郑慕康绘画
二、符合当今科学认知的作用
1.光照众物,万物生影
卷142王昌龄(一作王维诗)《东溪玩月》:“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卷251刘方平《秋夜泛舟》:“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卷377孟郊《独宿岘首忆长安故人》:“月迥无隐物,况复大江秋。”
卷381孟郊《逢江南故昼上人会中郑方回》:“珠沉百泉暗,月死群象闭。”
卷604许棠《中秋夜对月》:“影蔽星芒尽,光分物状全。”
卷838齐己《咏影》:“万物患有象,不能逃大明。始随残魄灭,又逐晓光生。”
例外的情况是:
(1)月至中天
卷391李贺《感讽五首》:“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
另外,在月初圆欲午时,最具清凉之力
卷624陆龟蒙《中秋待月》:“何人为校清凉力,未似初圆欲午时。”
卷727任翻《桐柏观》:“飘飘云外者,暂宿聚仙堂。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
(2)极寒冷的地方,日月无法照到
卷162李白《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卷339韩愈《苦寒》:“日月虽云尊,不能活乌蟾。羲和送日出,恇怯频窥觇。炎帝持祝融,呵嘘不相炎。”
(3)极高的天上,日月之光不到
卷418元稹《梦上天》:“梦上高高天,高高苍苍高不极。……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日月之光不到此,非暗非明烟塞塞。”
月出之时,山最先被照到,群动无息,就像歌德《浪游者的夜歌》:“群峰一片沉寂,树梢微风敛迹。林中栖鸟缄默,稍待你也安息”:
卷433白居易《早蝉》:“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卷317武元衡《郊居寓目偶题》:“明月上时群动息,雪峰高处正当轩。”
2.确定律历
卷347许稷《闰月定四时》:“玉律穷三纪,推为积闰期。月馀因妙算,岁遍自成时。乍觉年华改,翻怜物候迟。六旬知不惑,四气本无欺。月桂亏还正,阶蓂落复滋。从斯分历象,共仰定毫厘。”
3.月晕多风
卷18鲍氏君徽《横吹曲辞•关山月》:“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卷159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卷166李白《横江词六首》之六:“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卷227杜甫《玩月呈汉中王》:“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淮南子卷六览冥训》:“画随灰而月晕阙。”许慎注“有军士相围守则月晕,以芦灰环月,阙其一面,则月晕亦阙于上。”)
卷541李商隐《正月崇让宅》:“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卷745陈陶《关山月》:“度碛冲云朔风起,边笳欲晚生青珥。”(青珥:日、月周围的青色光晕)
4.月明潮起
卷384张籍《宿临江驿》:“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
卷443白居易《饮后夜醒》:“枕上酒容和睡醒,楼前海月伴潮生。”
卷447白居易《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雁断知风急,潮平见月多。”
卷482李绅《宿瓜州》:“冲浦回风翻宿浪,照沙低月敛残潮。”
卷496姚合《送僧贞实归杭州天竺》:“林外猿声连院磬,月中潮色到禅床。”
卷511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卷553姚鹄《送人归吴》:“湘阴岛上寺,楚色月中潮。”
卷727任翻《秋晚郊居》:“海山藏日影,江月落潮痕。”
卷842齐己《怀天台华顶僧》:“曾从国清寺,上看月明潮。”
图:芬兰亚尔马· 蒙斯特赫尔姆(Hjalmar Munsterhjelm)绘画
三、唐时认为正确的作用,但不符完全符合今人的认知
1.月相预测雨
卷880《占月语》:“月如弯弓,少雨多风。月如仰瓦,不求自下。”
卷408元稹《月三十韵》:“从星作风雨,配日丽旌旗。”
卷439白居易《偶然》二首之一:“月离于毕合滂沱,有时不雨何能测。”(《诗·小雅》:“月离于毕,俾滂沱兮”,毕即毕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古人以为毕宿主兵主雨,是天上的雨师)
卷449白居易《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三十韵》:“月行离毕急,龙走召云忙。”
2.调四时之气,助道德教化
卷362刘禹锡《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运行调玉烛,洁白应金天。……从星变风雨,顺日助陶甄。”(陶甄:比喻陶冶、教化;玉烛: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
3.太白入月敌可摧
卷20、卷162李白《胡无人行》:“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太白即金星,光色银白,是除太阳、月亮之外最亮的天体。《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古称“启明星”;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古称“长庚星”。传说金星主管杀伐,所以古人多以太白喻兵伐,李白诗即言此意。)
4.日月煎人寿、催人老、运枯荣——使人长寿
卷392《苦昼短》李贺:“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卷379孟郊《送从叔校书简南归》:“生随昏晓中,皆被日月驱。”
卷494施肩吾《喜友再相逢》:“三十年前与君别,可怜容色夺花红。谁知日月相催促,此度见君成老翁。”
卷501姚合《酬令狐郎中见寄》:“昨是儿童今是翁,人间日月急如风。”
卷548薛逢《醉春风》:“日往月来何草草,今年又校三年老。”
卷718苏拯《世迷》:“乌兔日夜行,与人运枯荣。为善不常缺,为恶不常盈。”
卷899无名氏《贺圣朝》:“改变容颜,消磨今古,陇头残月。”
月的世界里,永远有意外,日月未必使人老:
(1)一曲歌半江月可消双鬓白发
卷679崔涂《夷陵夜泊》:“家依楚塞穷秋别,身逐孤舟万里行。一曲巴歌半江月,便应消得二毛生。”
(2)在道教看来,日月可成长寿的灵药
卷497姚合《秋中寄崔道士》:“故人山中住,善治活身策。五谷口不尝,比僧更闲寂。……君身长逍遥,日月争老得。”
卷640曹唐《送刘尊师祗诏阙庭》三首之二:“既扫山川收地脉,须留日月驻天颜。”
卷569李群玉(卷746做陈陶)《谪仙吟赠赵道士》:“日月暗资灵寿药,山河直拟化生符。”
卷857吕岩《七言》:“星辰聚会入离乡,日月盈亏助药王。”
如何用日月使人长寿呢?
卷380孟郊《列仙文•安度明》:“上采白日精,下饮黄月华。”
卷445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饮咽日月精,茹嚼沆瀣芬。”
卷465杨衡《赠罗浮易炼师》:“海上多仙峤,灵人信长生。荣卫冰雪姿,咽嚼日月精。”
卷609皮日休《奉和鲁望读<阴符经>见寄》:“结为日月精,融作天地髓。”
(《阴符经》, 又称《黄帝阴符经》,道教修养之术重要的典籍。成书年代不详,唐朝时已盛行。诗人认为,《阴符经》所讲述的道家真意为日月精、天地髓。)
卷820皎然《问遥山禅老》:“天与松子寿,独饮日月精。”
卷853吴筠《游仙》二十四首之三:“三元有真人,与我生道骨。凌晨吸丹景,入夜饮黄月。百关弥调畅,方寸益清越。”
卷856吕岩《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抛家别国云山外,炼魄全魂日月精。”
卷856吕岩《七言》:“生涯只在乾坤鼎,活计惟凭日月轮。”
卷859吕岩《渔父词一十八首•延寿》:“子午常餐日月精,玄关门户启还扃。”
卷859吕岩《秘诀歌》:“饥餐日精,渴饮月华。”
日月之精华是很难炼成的:
卷829贯休《贻世》:“苦惑神仙谜,难收日月精。”
明确而具体的修炼方法是:
卷857吕岩《七言》:“星辰照出青莲颗,日月能藏白马牙。”(马牙:上品丹砂,因外观状如马牙故名。道家多以“白马牙砂”喻先天元神。)
卷858吕岩《绝句》:“日精自与月华合,有个明珠走上来。……有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日月轮。”
卷862无名氏《度世古玄歌》:“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为一。大如弹丸甘如蜜,出彼玉堂入金室,子若得之慎勿失。”
最后,天地间万物都可分得日月精华,大如山川河岳,小如砚石水精:
卷610皮日休《太湖诗•入林屋洞》:“幽塘四百里,中有日月精。”
卷717曹松《洞庭湖》:“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
卷755徐铉《以端溪砚酬张员外水精珠兼和来篇》:“自得山川秀,能分日月精。”
图:德国路易斯·杜泽特绘画
四、月光下的唐时风俗
1.拜新月
拜的月是农历每月初出西方的娥眉月。唐代女子拜新月的风俗流行,所祈求的,是女子最隐秘、最迫切和最真实的心愿。
卷28、286《拜新月》李端、卷269《拜新月》耿湋:“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卷28吉中孚妻《拜新月》、卷799张夫人《拜新月》:“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拜新月,拜月妆楼上,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
卷485鲍溶《白露》:“高高拜月归,轧轧挑灯织。”
卷486鲍溶《寄归》:“几夕精诚拜初月,每秋河汉对空机。”
卷494施肩吾《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卷632司空图《偶书》五首之三:“晚妆留拜月,卷上水精帘。”
卷710徐夤《新月》:“云际婵娟出又藏,美人肠断拜金方。”(金方:指西方)
卷802常浩《赠卢夫人》:“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拜月如有词,傍人那得知。归来投玉枕,始觉泪痕垂。”
2.月下乞巧
乞巧是农历七月七日少女在庭院月下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风俗。南北朝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七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上者,则以为得巧。”唐代七夕乞巧之风流行,所祈求的,是女子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卷96沈佺期《七夕》:“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
卷325权德舆《七夕》:“别有穿针处,微明月映楼。”
卷329权德舆《七夕》:“家人兢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卷390李贺《七夕》:“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卷468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彩盘:代指月)
卷472林杰《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卷539李商隐《辛未七夕》:“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卷577温庭筠《七夕》:“平明花木有秋意,露湿彩盘蛛网多。”
卷656罗隐《七夕》:“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婵娟:代指月)
《全唐诗逸》录陈素风《七夕》残句:“百宝镜轮金翡翠,五云丝网玉蜘蛛。”
3.月下镜听
这是除夕或岁首的夜里抱着镜子偷听路人的无意之言,以此来占卜祸福的风俗。风俗所展现的,是在通讯不便的唐代,一年终了之时,女子对远行亲人的无比牵挂和祝愿。
卷298王建《镜听词》:“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
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口祭口祭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卷479李廓《镜听词》:“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昔时长着照容色,今夜潜将听消息。门前地黑人来稀,无人错道朝夕归。更深弱体冷如铁,绣带菱花怀里热。铜片铜片如有灵,愿照得见行人千里形。”(此诗中天黑无月,而以“明月光”比喻镜子)
4.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祀、拜月之俗。《周礼•春官•典瑞》:“以朝日”, 汉郑玄注:“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正式定为中秋节,体现了唐代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民族典范的确立。
卷349欧阳詹《玩月(序: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 ”
卷474徐凝《八月十五夜》:“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卷632司空图《中秋》:“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图:郑慕康绘画
下篇预告:《残月篇:月的作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