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看!四件国家一级文物无声有言 讲述天水的“前世今生”
凤凰网甘肃| 2022-10-21 18:51:05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物类知识性节目的出圈,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些历史见证物所吸引,文物也不再是博物馆里只供人欣赏的器物,它们变成了会说话、会讲故事的物件。


(资料图)

文物身上折射出的,不仅是历史的古往今来,也焕发着晓古通今的文化魅力,更有发散式的文化效应,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绿马”的爆红,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一件器物,到一段历史,文物斑驳——恰好说明了历史的荣光。物华天宝的天水,就浓缩在这一件件文物中,期待更多的人走近它们,以此感受天水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今天,就让我们来天水市博物馆看一看这里的四件国家一级文物,听一听它们讲述天水的前世今生。

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

1982年6月出土于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长218厘米,宽115厘米,高123厘米。石棺床呈长方形,由大小不等的17方画像石和8方素面石条组成床座、床板和屏风。

长方形床座由8方高33厘米,长短不等的素面石条和2方画像石组成。正面床座由2方画像石拼成,凹雕六组壸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壸门为圜底莲瓣形,内有六个男性乐伎,下层为双手托举的六个神兽。石棺床正面左右两脚下各有一镇墓兽,两兽均作狮面,颈部和两肋鬃毛竖起,昂首蹲坐,前后爪撑在石墩上,后背凿成平面,支撑在床板左右两脚下。屏风由11方彩绘画像石组成,雕工精湛,部分画像石饰以红彩,彩上又用墨线勾勒出衣纹,建筑构件贴金,十分华丽。屏风内容丰富,有反映墓主夫妇宴饮、车马出行、狩猎、泛舟等生活画面和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建筑。作为粟特人传统的代表性画面,在这些屏风上都得到了体现。

有学者比对其他粟特贵族墓葬,分析得出结论:石棺床墓主人应是地位较高的粟特人。其墓室地面的随葬品和石棺床前档构成了一幅宴乐场景,似乎把我们引入到那个胡风东渐、胡汉同华的繁华时代。

东汉掐丝焊珠蟠螭纹金带扣

从古至今,带扣都是人们束结腰带的主要用具,是古人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级文物东汉掐丝焊珠蟠螭纹金带扣,长7.7厘米,宽5.4厘米,重42.7克,整体呈圆首方尾的马蹄形,由扣首和扣身组成。扣首内有两条小龙盘踞在扣舌槽两边,扣身饰有一条大龙和四条小龙,造型夸张、气势磅礴。带扣外轮廓周边穿有14个小孔,其中一孔还残存少量的金丝,金丝穿过小孔将外面的一层金饰与里面的内芯完美结合。整件器物制作工艺精湛复杂,是东汉时期高超黄金加工技艺的体现,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天水曾经显赫的历史地位与富裕的生活环境。

陶舞马

1976年出土于天水市秦州区北山,高42厘米,长41.3厘米。舞马三足立于平板之上,左前蹄悬空向内弯曲,昂首张嘴,摇头摆尾,神态逼真,活灵活现。据悉,舞马表演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鼎盛。此件来自西域的陶舞马,作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促进了当时的国际友好交流,拓展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天水作为丝路重镇的生动实物见证。

辛店文化双钩动物纹双耳彩陶罐

来自新石器时代的辛店文化双钩动物纹双耳彩陶罐,为泥质加沙红陶,撇口、短颈、折肩斜腹,凹底,口沿内外以红彩为底,黑彩勾描线条其上作为装饰带,颈部装饰一圈黑红彩四足动物纹。肩部饰辛店文化的典型纹饰双勾,主要纹饰“双勾”图案下部和两侧分别对称描画大小“×”图案,其间填绘大小不同的双足及四足动物图案。整个主题图案也是红彩为底,黑彩线条勾描,画风自然拙朴。颈肩部以一圈黑红彩条带隔开,肩腹折转处加对称双耳。整个罐体陶质粗糙,制作上也显得较为率性。但此罐是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的典型器物,保存也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2008年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级文物。 (李杨)

(新天水)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