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公布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高台县位列其中,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的县。高台县何以跻身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给出了答案。
科技助力农业“绿色生产”
(资料图)
走进位于高台县南华工业园区的甘肃方正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厂区,两个大型沼气储气球形罐格外醒目,旁边矗立着4个6500立方米的桶形厌氧发酵罐,有机肥生产线正在有序生产。
“我们建立秸秆、粪污、尾菜收储运体系,日处理各类农业废弃物750吨,年处理秸秆1.66万吨、养殖粪污12.5万吨、尾菜10万吨,形成生物天然气、沼液、有机肥生产销售体系,年产生物天然气700万立方米,有机无机复混肥5万吨、有机肥5万吨。”方正节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邢玉龙告诉记者。
当下,制种玉米大面积收获,宣化镇利号村村民方宏廷开始忙着收购秸秆。“去年收购秸秆580吨,兑付有机肥135吨。有机肥能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结,是助力农作物生长的无害化‘绿肥’。”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方宏廷深有感触。
像这样的收购点在高台有12个,分布在各个乡镇。“我们将收购来的秸秆、尾菜等进行‘科技转化’,变成有机无机肥或沼液后送到农户的田间地头,成为农作物的底肥和‘生长液’。”邢玉龙介绍,公司还建成20多公里的沼液输送管道及配套设施,将沼液输送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推广蔬菜水肥一体化沼液滴灌施肥技术,实现循环利用和效益提升。
不仅如此,方正节能公司还采用最先进的多级过滤和浓缩技术,新上沼液提纯设备,将提纯沼液肥大面积推广应用到全县各类农作物。“公司生产的沼液肥、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有机肥已在当地22个村进行推广试用。”邢玉龙表示。
在南华镇成号村,果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用有机肥增施、穴盘基质育苗、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实用技术,发展哈密瓜产业。“使用有机肥后苗壮、根系发达、果菜色泽鲜亮,口感好,而且无污染,保水保墒,可连年种植不倒茬。”合作社负责人赵海说。
高台县健全完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制定出台扶持壮大蔬菜、草畜、戈壁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形成了以蔬菜、制种、草畜为主导、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体系。
“我们积极争取省农科院在绿色蔬菜产业园建成综合试验站一个,通过开展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选育和试验示范,倾力打造综合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成为当地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基地、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基地。”高台县科技局局长田玉龙介绍。
高台县还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型农药技术,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38.5万亩、高效农田节水面积达36.5万亩。成立农机、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55个,统防统治面积达32.6万亩。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优势,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52场(次)、培训农户1.2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落实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26个,开展各类试验示范177项、6.45万亩,推广新机具900台(套),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80.1%。
“变塑为宝”形成循环经济
在新宇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废旧农膜被粉碎、清洗后变成再生塑料颗粒,经过注塑机生产线加工后变成一个个食用菌周转篮,供应外地食用菌生产基地。
“我们每年在河西地区收购废旧农膜、塑料1.5至2万吨,40%生产为采摘篮、包装篮等,60%生产为再生塑料制品,销往江浙等塑料制品厂。”新宇塑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龙说。
“全县培育扶持废旧农膜回收企业4家,鼓励加工企业创新研发,拓展延伸产品加工链,并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探索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与农膜回收挂钩新机制,激励农户‘拾旧换新’。”高台县科技局副局长白雄说。
“‘以旧换新’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每年秋收后和春耕前,村民们都主动捡拾旧膜兑换领取新农膜。”黑泉镇副镇长车天武说。
目前,高台县有132个废旧农膜回收点,不仅保证了企业原材料供应,还享受“以奖代补”政策,实现了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全县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51个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高台县“构建废旧农膜循环利用体系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案例榜上有名。
创新加快生态工业“绿色转型”
走进高崖子滩光电产业园,千顷光伏发电板在戈壁滩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在建设的浙江正泰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安装剩余组件。“这里已建成企业6户,在建光伏发电项目3个,330汇集站1个。今年前7个月,产业园已并网360兆瓦,累计发电3.34亿度。”白雄表示。
高台县坚持把科技创新融入经济发展产业链、产品链和价值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创新平台,打造人才高地,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实施生态工业突破行动,坚持走集聚集群集约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抢抓新能源产业建设政策机遇,努力打造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县已基本形成以综合能源、煤炭循环利用、盐硝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格局。
当地还出台方案,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活资源优势,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2家,孵化企业232户;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2个,转化科技成果40项,实现产值7.6亿元。
新技术引领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让工业项目开启“加速度”,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污水、土壤治理等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打出了土壤、污水、大气污染治理的“绿色组合拳”,让美丽家园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