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最资讯丨绿色为底,武威美丽新画卷徐徐展开
凤凰网甘肃| 2022-10-22 08:51:24

——武威市全力推进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综述

绿色已成为武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武威市广大干部职工栽树播绿


(相关资料图)

凉州区计划利用5年时间建设国家储备林5万亩,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压沙一线党旗飘扬

天祝水源涵养林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渐凸显

天祝抓喜秀龙草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金秋时节,天祝县境内美丽的祁连山壮美如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深秋时节,武威大地秋色正浓,南部山区叠翠流金,美不胜收;中部绿洲水草丰茂,景色宜人;北部沙区人头攒动,压沙播绿正当时,一幅以绿色为底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科学布局“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多途径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加快推进生态大市建设。

十年来,武威市完成人工造林328.2万亩、封育310.6万亩,森林面积达9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0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实现了“人进沙退”。武威市被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全力打造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武威,毗邻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2013年批准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来,武威市认真组织实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项目,积极探索技术模式、政策机制、产业发展和系统治理,努力提升防沙治沙整体水平。2021年,武威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是全国保留的六个地市级示范区之一。

——坚持政策引导,防沙治沙责任层层压实。武威市坚决扛牢生态报国责任,将防沙治沙工作列入国土绿化一体推进,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市、县(区)印发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工作落实。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大市的意见》《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武威市防沙治沙总体规划》,为科学防沙治沙提供保障。

——突出自身特色,探索防沙治沙示范模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探索工程固沙、生物固沙、封禁保护相结合、造封管并举、带片网集成、规模治理等防沙治沙模式。建成古浪县八步沙,民勤县老虎口、青土湖、龙王庙,凉州区头道槽等一批防沙治沙示范样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创新体制机制,防沙治沙水平不断提升。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治沙模式和机械压沙等治沙技术,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20多项。探索发展“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造林等模式,建成民勤县“四方墩”和古浪县“大众公益林”等基地40多个,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荣获首批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坚持义务压沙造林制度,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造林,十年来,机关干部完成义务压沙32.98万亩。

——坚持典型引领,沙漠资源开发取得新成效。广泛宣传“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石羊河林业总场、全国“道德模范”郭万刚、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全国绿化劳动模范马俊河、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姜莉玲等治沙典型。在典型引导下,社会各界积极投身防沙治沙行动。坚持治沙、生态、产业相结合,发展沙漠种植、沙漠养殖、沙漠旅游、光伏治沙等特色沙产业。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锁阳、甘草等沙生药用植物16万亩,建成沙漠雕塑创作基地、摘星小镇、苏武小镇等沙漠旅游景点,完成光伏治沙1.6万亩。

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

生态兴,则文明兴。守护好祁连山,是武威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国家西部生态安全的根本大计。十年来,武威市坚持将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将国土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乡镇组织实施、林草部门做好技术服务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国土绿化工作。

武威市以石羊河、大通河流域两岸宜林区域等符合要求的造林区域为重点,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恢复等措施,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开展宜林荒山绿化,全面提升和增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涵养功能。

武威市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十年来,全市建成草原围栏579万亩,退化草原补播改良235.83万亩,人工饲草地44.5万亩,黑土滩治理6万亩,完成退耕还草9.18万亩。严格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划定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面积2255.7万亩。2021年全市草原植被盖度达42.99%,草原植物群落结构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草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武威市乡村绿化美化成效显著。重点在乡镇驻地街道、居民小区、村庄、广场、景区、园区等区域,庄前院后造林增绿,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美化,积极建设森林乡村。充分利用村庄宜林边角地、四旁空闲地、荒滩地、荒废地,建设乡村森林小游园。全市累计完成镇区绿化94个,农村村庄绿化688个,农村社区绿化100个,新建乡村森林小游园270个,完成景区景点绿化82个,产业园区绿化101个,完成通道绿化5570公里,建设农田林网7.1万亩。

为让绿化效果达到最佳,武威市一手抓“绿量”增加,一手抓“绿质”提升。严格落实“三分造、七分管”的营造林要求,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以通道绿化、城市行道树、农田防护林、沙区造林、退耕还林为重点,完成以国省干线公路、水涵水保林、绿洲防护林、防风固沙林、退耕还林等补植补造为主的国土绿化提质增效36万亩。

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森林城市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环境面貌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抓手。

近年来,武威市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以助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持续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36项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指标全部达标,被省林草局授予“省级森林城市”称号。今年3月,武威市向国家林草局报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申请,力争“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补齐短板弱项。武威市找准工作短板弱项,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完成18个休闲公园、622处公共休闲绿地建设任务,达到了“每个乡镇建设休闲公园一处以上,每个行政村建设公共休闲绿地一处以上”的要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进行挂牌保护,全市803株古树名木得到保护。组织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活动,确定国槐为市树、月季为市花,精心打造了一批“国槐林”“月季园”,扮靓了城市颜值。

——培育林草产业。持续推动经济林产业优化升级,全力打造18个市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22.36万亩,培育经济林果品牌18个、龙头企业20家。优化种苗产业布局,持续推进国家杨树樟子松良种基地和省级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建设,建成全市林木种苗繁育基地3.2万亩,培育苗木6.45亿株,林木种苗产业稳步发展。

——厚植生态文化。充分利用“3·12植树节”“草原普法宣传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森林草原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展宣传动员,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深入人心。

全面加强林草资源管护

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绿色屏障,重在有效管护。近年来,武威市以全面落实林长制为统揽,以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草原防火、执法检查等为重点,抓好林草资源管护。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武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级双总林长,4名市委常委和5名副市长担任市级林长,召开全市林长制工作会议,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和配套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及宣传机制,全市设立林长4247名。

武威市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各级林长共巡林2.8万余次。完善体制机制,出台林长制考核办法、巡林工作等10项规章制度。主动公开林长信息,设置各级林长公示牌1075块。

严格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林木制度,开展林草领域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清零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林政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突出抓好光肩星天牛、榆绿毛萤叶甲等重点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确保森林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普查、“清风行动”、野外火源治理、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行动等专项行动,及时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近年来全市未发生过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

踔厉奋发向未来,笃行实干启新程。武威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勇担生态报国之责,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保护修复,向绿而行、逐绿而进。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扎实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为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甘肃日报)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