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2年,东阳光医药制造业务正式从主营业务中剥离。东阳光作为国内电极箔龙头企业,未来将继续聚焦主业,将核心资源投入到契合国家倡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拒绝“内卷” 主动求变谋先机
东阳光原子公司东阳光药的产品涵盖抗病毒、内分泌及代谢、抗感染、心脑血管等疾病治疗领域,核心产品“可威”(奥司他韦仿制药)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曾一度拿下奥司他韦国内近90%的市场份额。
但2020年新冠这只“黑天鹅”,使防控进入常态化,医院的诊疗活动数量、处方量及药品销量持续下降,2020年与2021年医药制造板块收入分别下降62.27%和61.81%,业绩由盈转亏,直接拖累了2020年公司整体业绩。此外,考虑到仿制药的集中采购等因素将导致医药行业整体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未来奥司他韦仿制药批量上市带来的行业“内卷”,很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持续性的不利影响。由此,公司决定在报告期内剥离医药资产,聚焦于电容器与锂电池两大产业链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
本次重整之后,一方面公司可以明晰产业布局,聚焦优势产业的战略方针,集中精力与资源做强优势产业,扩大产业优势,增强公司的长期核心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压力,保障股东的核心利益。2022年起医药制造板块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不再受医药板块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
二、产业协同 一体优势燃动力
2021年东阳光的医药板块收入下降了61.81%,但是公司的整体业绩不仅没有下滑,反而取得了超出市场预期的大幅增长。受益于电子应用市场的需求回暖,公司三大主业的产品订单均大幅增加、部分产品量价齐升。可见,聚焦主业后,公司的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2021年,东阳光实现营业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23.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8.74亿元,同比增长 110.2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64亿元,同比增长44.35%。
不仅如此,在2022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28.42亿元和2.88亿元,同比增幅为8.88%和1222.96%,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3.10亿元,净利润水平较去年实现大幅提升。
公司业绩的逆袭,除了自主研发获得技术优势,同时也是不断完善现有业务上下游产业链布局的结果。一方面,公司从传统铝箔加工逐步向电子新材料领域发展,重点突破了电极箔的核心技术,建立了“电子光箔-电极箔(包含腐蚀箔和化成 箔)-铝电解电容器”为一体的电子新材料产业链。另一方面,因电极箔的腐蚀化成工序中需要用到较大量的氯碱化工产品,公司亦投入布局了氯碱化工业务,并逐步发展出氯碱化工-甲烷氯化物-氟化工(主要为新型环保制冷剂)-氟树脂的氯氟循环经济产业链。
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的效率与成本优势,还确保公司将产业链条上的利润留存在体内,进而实现各节点的利润或成本的可控性。从外部来看,虽然这类集团企业内的内部交易占比较大令人费解,但这正是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典型特征,既是产业战略布局的初衷,也是获取成本领先优势的结果。
三、聚焦主业 轻装上阵再扬帆
作为老牌铝箔行业龙头和国内最大的电极箔企业,东阳光目前电子新材料产品包括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铝电解电容器、软磁材料等,正极材料等,其产品将有望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2021年,公司在电子新材料板块实现营收43.39亿元,同比增长58.22%。在该领域目前公司已建立了“电子光箔-电极箔(包含腐蚀箔和化成箔)-铝电解电容器”一体化的电子新材料产业链,链条中任何节点的性能和品质,都将直接影响下游终端产品(电子产品、节能新产品、逆变器、工业用大型电源和数控设备)性能的改进升级。此外,公司开发的高速机高压腐蚀箔高阶产品可取代国际同类高端产品。积层箔样品电容器经过终端客户的测试,目前积层箔已基本具备了量产推广条件。
在化工产品领域,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氯碱化工产品、新型制环保冷剂等。其中,氯碱化工主要用于公司电极箔腐蚀工序所需的高纯盐酸和烧碱,同时生产液氯、双氧水及甲烷氯化物。新型环保制冷剂用于新冷冻设备上的初装和维修过程中的再添加,客户包括格力、美的、海尔、海信、日本大金、韩国三星、美国霍尼韦尔等空调生产企业。报告期内,公司化工板块收入21.88亿元,同比增长67.69%。
而在合金材料领域,公司产品主要为电子光箔、亲水箔、钎焊箔、电池铝箔等。其中,电子光箔是电极箔的上游原料,公司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电子光箔加工基地,产品主要自用于制造电极箔。全年公司合金材料板块收入46.3亿元,同比增长33.15%。
此外,公司正在逐步落实向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延伸,目前已布局了电池铝箔、积层箔及积层化成箔、电容器、超级电容器、锂电池正极材料、氟树脂材料等新能源领域相关产品,为公司在未来相关产业领域抢占市场份额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