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裘颖琼)清洁消毒行动是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之一。记者今天从上海市环境整治消杀工作专班了解到,上海已部署启动环境清洁消杀专项行动,通过“健全机制、强化规范、抓好重点、广泛宣传”的“四措并举”,重点聚焦住宅小区以及建筑工地、办公楼宇、交通工具、农贸商超、公园绿地等十大重点场所开展社会面环境消杀和城市清洁,确保重点场所“应消尽消、不留死角”。
目前,上海已成立市环境整治消杀工作专班,这支队伍由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住建委牵头组建,卫健、交通、商务、教育、司法、民政、文旅、绿化市容、机管、国资、房管、城管执法、消防救援等市级部门以及各区为成员单位,各区也第一时间成立区级消杀专班。市消杀专班下设综合协调、宣传培训、终末消毒、环境消杀和监督检查等五个工作组,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与督查督办制度。
加强公共环境冲洗消杀
“4月17日及4月19日,全市环卫对全市道路以及两侧的废物箱、周边区域、城市家具等开展全面冲洗、消杀,最大程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副处长姚刚介绍,两次大冲洗行动日均出动保洁人员6750人,小型保洁设备966辆,道路机械化保洁设备734辆,累计消除死角盲区2405处,累计清除垃圾743.58吨。
姚刚说,下阶段,本市环卫行业将持续加强对公共环境冲洗消杀力度,重点针对人员流动较多的道路、恢复营业的店铺周边,特别是小区出入口、城乡接合部地区、桥洞下方、封控形成的断头路等易脏乱区域,压实主体责任、加大保洁力度。
此外,严格对照行业标准,落实对道路废物箱、开放的公共厕所、倒粪站、中转站等环卫场所每日消杀。对可进入式绿地、口袋公园内的座椅、垃圾桶、厕所、健身器材等绿化配套设施,加强清洁消杀的频率。
涉阳楼栋消杀明确技术规范
在涉阳楼栋消杀行动中,上海制定《全市环境清洁消毒技术方案》,其中就阳性楼栋空气、物体表面、地面消杀,明确技术规范,制作阳性楼栋消杀操作指导视频推送至基层一线。
上海还进一步完善了涉阳楼栋消杀流程,发现阳性感染者后,由街镇消杀队伍及时按照技术规范针对楼栋公共区域开展重点消毒。阳性感染者转运后,所在楼栋由专业队伍开展终末消杀。终末消毒结束后,环境基本恢复安全,再由物业服务企业恢复每日对楼栋的一般性、预防性消毒,保持楼栋清洁卫生。
消杀工作队伍中既有专业人员,也有许多志愿者。近日,上海各区消防救援支队进一步充实防疫消杀力量。市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陈永胜介绍,截至4月25日,全市消防救援队伍累计执行消杀任务696次,出动700车次、7826人次,消杀单位、居民楼1.6万栋,消杀阳性居民家庭 3.1万户,消杀总面积1.24 亿平方米。同时,总队消杀专业力量严格落实现场防护、集中居住、闭环管理和一日两检等工作要求,截至目前“零感染”。
居民区消杀有严格要求
居民小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链条,更是重要场所。市物业管理中心主任樊好介绍,针对居住区的消杀工作,特别是门把手、扶梯、对讲机等,各个小区物业都进行了方案的明确和细分,如何消杀,消杀的频次都有严格要求。此外,居民的快递物品,根据消毒要点,也规定门卫及工作人员对外包装和置物架进行消毒,合理安置消毒区域,并做好个人防护。
针对一些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由于隔离而无法工作,居民生活垃圾无法及时清运的情况,樊好说,这块由房管部门会和环卫部门进一步沟通,包括属地街镇和居委要综合来协调,没有物业管理的,属地还是要统筹其他力量,比如虹口和静安的老旧小区有志愿服务队巡查制度。
“目前全市在岗物业人员近三十万,很多项目已经连续工作超过一个月,而且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因素,物业人员的阳性感染率排名靠前,队伍减员和人力不足还是非常严重的。”樊好说,目前物业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属地街镇建立白名单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物业人员返岗,目前第一轮已经有3000多人返岗,为小区消环境消毒工作注入新的力量。
复工复产前也要预防性消毒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感染控制科副主任医师江宁表示,对于大型商场、社区、学校、办公楼宇、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以终末消毒结合预防性消毒为主,通过各类技术指引,对消毒区域、对象、环节、消毒频次、消毒浓度、作业方式、操作注意点、现场操作顺序和流线划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
“复工复产前,各个行业都有具体的要求,比如防控预案、复工复产前的预防性消毒等。”江宁说,随着商超和批发市场复工复产,复工复产前的消毒工作也以终末消毒为基础,辅以常规的预防性消毒,保障区域环境的安全,保障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
环境消杀也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彤说,上海正在广泛主动宣传,针对市民关注的阳性楼栋和快递物品消杀等问题、介绍科学有效开展消毒相关知识,重点对室外空气消毒、往下水道大量倾倒消毒剂、消毒片等6个不规范行为进行科普讲解。通过消毒知识问答、电子海报、培训课件、操作视频、有声读物、动漫作品等多样化的科普材料,进一步提升市民科学消毒防疫的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