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一个剧组探班,突然想起了一个戏剧表演学中的术语“当众孤独”。
“当众孤独”是苏联戏剧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演员在表演中所面临的感受众人目光压力、心理上无所依凭的一种处境。
理解这个概念,最为立体的就是影视剧的拍摄现场。我去的那天,正在拍的一场戏是演员听到远处有人喊他时,做一个回头告别的动作。没有一句台词,导演要求演员脸上的表情要极度控制又能让人感受得到。想来很难吧?更难的地方在于,现场极度嘈杂,演员的身边围着一堆人,调灯光的、试镜头的、化妆的,外圈还有更多的工作人员、群众演员,远处还有不少围观的群众。这名演员就安静地坐在那儿,眼神直直的,不看任何人,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等到导演一喊开机,他一回过头来,脸上那种复杂的表情,真是把我惊住了。要在心里酝酿多长的时间,多少次在脑海中循环播放之前的故事,才能让他的情绪在瞬间就到达顶点!这个不过十几秒的镜头拍了数次,几乎每一次他的表演水准都很高。真是让我对好演员特别钦佩。
或许你可以说我少见多怪,他们毕竟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嘛。但如果再去看看被无数人吐槽过演戏烂的那些演员,那些我们看到的演砸了的片断,已经是导演在多次拍摄之后选出来的效果最好的了,两相对比,差距该有多大?我想这可能也就是“当众孤独”一词既早已有之又不被更多人知道的原因吧,因为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多。
“当众孤独”这一概念很有普适性,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当自己成为焦点的时候不慌乱呢?这阵子看奥运会,发现那些顶尖高手都是懂得“当众孤独”的人。选手们会被赛场上的很多因素干扰,被闪光灯晃到眼睛的,被观众的说话声影响的,此类现象新闻上都看到过。真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才会赢得胜利。
不受外界嘈杂影响,还只是“当众孤独”的第一层境界。不被自己内心的嘈杂所扰,更难。这是第二层境界。有人被捧杀,有人被棒杀,也有人随波逐流,内心没了自己。我还记得采访过一名羽毛球运动员,他说有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杀进了决赛,一直打得很好,只差一分就赢了,而且手里攥着6个赛点,可这时候,他突然往远处看了一眼,一下子看到了已经摆好的奖杯。他说自己心里一下子就乱了,然后就不会打了,这场比赛竟然输了。所谓平常心,真不是说有就有的。
在此之后,我认为“当众孤独”还有第三层境界,那就是在孤独与热闹之间的收放自如。“当众孤独”是要保持个体的独立,但同时,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都是需要与他人接触的。仅以艺术创作为例,只有少数门类是有可能闭门造车的,一个艺术工作者,要与工作人员接触,进行团队合作,更重要的还要深入生活,体验各行各业、不同人群的生存状况、所思所想,真正成功的艺术家哪一个不是以扎实的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对于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品格,这是“当众孤独”。在人潮汹涌中感受生活之美,品味世间百态,同时又不忘初心,不随波逐流,意志坚定,目标坚定,是更难得的“当众孤独”。(高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