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编辑 潇湘)讯,美国12月CPI数据会否一举升破“7时代”?本周三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通胀报告即将为市场揭晓答案,而这份万众瞩目的报告也将为过去一年由供应链僵局、劳动力短缺和强劲支出推动的高通胀年,画上一个最终的句号!
根据媒体对经济学家的调查预计,美国12月CPI料将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7%,这将是自1982年2月以来最大的同比涨幅。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美国12月核心CPI也料将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5.4%。
在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物价上涨速度持续加快,这已促使美联储官员考虑更早、更快地加息乃至缩表。美联储最近一次的货币政策会议的纪要指出,供应链中断和劳动力短缺的持续时间可能比官员们最初预计的更长,这进一步表明,即使通胀在2022年降温,高企的消费价格仍可能会持续下去。
美国通胀数据会交出怎样一份年终成绩单?
截止去年11月,美国CPI数据已连续七个月达到或高于了5%。其中,美国11月CPI同比上涨6.8%,为近40年来的最大涨幅。
在上一份通胀报告中,推动CPI增长的一大主要驱动力是能源价格的上涨,11月CPI报告中的能源分类指数上涨了33%。而目前流露出的最新迹象显示,12月美国能源价格涨幅可能将有所放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物价的整体上行压力就将缓和,因奥密克戎病毒的迅速传播料将继续令本已岌岌可危的供应链承压。
投行巴克莱就预计,12月美国能源领域的通胀压力将略有缓和,但食品价格料将依然强劲。该行对12月美国CPI同比涨幅的预期为6.9%,略低于市场预估中值,对环比涨幅的预期则为0.4%,符合市场预估。
具体来看,巴克莱预计美国12月能源价格将环比下跌0.7%,这将是能源价格六个月来的首次环比回落。不过,巴克莱认为,随着经济继续重新开放,对酒店服务的需求回升可能会给服务业价格带来进一步的上涨压力,疫情下的劳动力短缺也将导致某些服务类别的物价压力进一步升高。
此外,瑞银集团的报告则预计美国12月CPI将突破7%,并可能在1月和2月达到7.3%左右的峰值,最后才会在春季开始后出现回落。
瑞银报告指出,尽管在12月CPI中食品和能源价格涨幅将放缓,但预计核心价格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上涨。其中,机动车价格料依然强劲,进口物价以及租户租金也料将稳步上涨。此外,机票和医疗服务也料将将对物价上涨产生积极贡献。
在年底前的11月和12月,向来是美国传统的打折促销旺季。而在近来媒体的报道中,今年促销季难见促销商品似乎在美国各地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美国通胀涨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二手车,在去年年底前的价格也丝毫不见回落的迹象。
衡量二手车价格变化趋势的Manheim指数最新显示,美国二手车价格在12月再度环比上涨了1.6%,达到236.2,较一年前的同比涨幅达到了46.6%。
华尔街交易员的“眼中钉”:通胀报告
通过观察本周公布的通胀数据,美联储观察人士无疑能更清楚地了解到首次加息是否最快可能在3月到来,以及美联储何时会开始缩减8.8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
而考虑到全球债市、科技股和加密货币在新年伊始因美联储紧缩预期而遭遇大举抛售,周三的通胀数据无疑也已成为华尔街交易员本周伊始交易时的一大“眼中钉”、“肉中刺”!
IwaiCosmo证券投资研究部总经理Shoichi Arisawa表示,“在周三的美国CPI数据公布前,人们很难进行积极押注。”
Exinity Group首席市场策略师Hussein Sayed指出,“上周,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和对刺激计划退出的预期拖累美国股市走低,标普500指数创下了2016年以来最糟糕的开局。而眼下市场预计美国CPI数据发布时将创下40年来的新高。如果通胀数据进一步意外上升,可能会给债市带来更多压力,从而进一步推高收益率。”
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跨资产策略师Charlie McElligott则在最新报告中提到,鉴于美联储已致力于对抗通胀,除非周三公布的美国CPI数据表现极为疲软,否则近期可能还没有什么能推动债市出现明显反弹的催化剂。
事实上,相比于今晚CPI数据的具体表现,眼下业内人士对美国通胀可能保持高企的普遍预期,或许更为令人感到忧心。纽约联储周一发布的最新月度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未来一年通胀率的预期中值保持在6%的高位不变,仍为自2013年6月该数据推出以来的最高水平;对未来三年通胀率的预期也保持不变,仍为4%。
前白宫首席经济学家Jason Furman、哈佛大学教授Jason Furman称,他预计今年美国通胀仍将居高不下,其对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的平均预测为3.2%,这高于美联储政策制定者在12月14日至15日会议上预测的中值2.7%。
“通胀已经深入人心,因为世界许多地区的物价上涨不会是暂时的,还有一些供应链问题将持续存在。”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全球市场策略师Kerry Craig说,“这确实意味着,各国央行将非常热衷于走上紧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