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时评】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减弱不是坏事
财联社| 2022-01-10 12:22:07

【导语】开年首周基金发行遇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星基金经理效应的消失。2021年是顶流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的一年,收益率普遍不好,神话基本破灭。

2022年开年首周,31只基金新基金发行普遍遇冷,多数募资不过10亿。这与2021年开年首周诞生了8只“日光基”,5只基金成立规模超百亿元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直接原因看,今年基金发售遇冷与去年基金业绩普遍不佳有关。2021年基金平均业绩表现总体低于2020年,且首尾业绩差别较大,业绩“翻倍基”仅有3只,基金算术平均收益率为4.85%。加之今年经济形势不明朗,资本市场缺乏共同方向,基金公司和渠道在推广过程中明显缺乏底气。

但在笔者看来,开年首周基金发行遇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在大幅减弱。

从往年业绩来看,无论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好与坏,基金收益长期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多数基民全凭收益率投票,这也为前两年张坤等明星基金经理火爆走红提供了发展土壤,张坤掌管的基金规模一度创造超1200亿元的历史记录。但是,2021年却是顶流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的一年,收益率普遍不好,神话基本破灭,张坤、刘彦春、葛兰、萧楠、胡昕炜等一众明星管理的基金甚至是负收益。

明星基金经理走下神坛也不尽全是坏事。首先,明星基金经理的产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排他性,不少基民本身对基金产品研究少,跟风多,容易产生追涨杀跌的短期化操作;基民追捧少数明星基金产品,放大了对其他基金的挤压效应,造成基金规模集中度长期偏高,实际上对基金整体收益率带来一定风险,基民的权益也间接受到影响。

其次,基金公司纷纷打造自己的明星,在将基金规模和业绩的厚望托付与少数明星的同时,有意无意将基金公司的品牌形象与之捆绑,如此产生两个副作用:一是明星基金经理俨然成公众人物,本应埋头研究市场和谨慎操盘的他们,却过于频繁地在社交媒体与粉丝互动,额外承受不必要的舆论压力;同时,基金管理规模又集中在他们身上,变相加大基金公司业绩的风险集中度和压力,形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再者,基金公司有意无意的造星运动,助长基金经理明星化的风气,甚至有人模仿娱乐明星组建全球“粉丝团”、“后援会”,喊出诸如“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坤坤不老,蓝筹到老”的娱乐化口号,客观上弱化了基金公司资本市场稳定器的专业形象。

实际上,明星基金经理的效应减弱从去年下半年就已开始,2021年12月数据显示,当月公募基金发行规模、数量均环比减少20-30%左右,重要的是发行时间也在拉长。因此,市场各方包括投资者应该借助此契机,重新审视和权衡明星基金经理的利弊,回归和突出基金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特性,市场各方有责任还原市场理性的一面,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