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下摄像技术,虽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前置摄像头的终极目标,但到目前为止,用户端并没有真正迎来大规模的商用普及。
中兴通讯是积极推动商用的厂商,今年初的MWC期间,在此前已经推出商用量产旗舰手机的前提下,中兴联合光鉴科技发布了首款屏下3D结构光手机。
光鉴科技创始人&CEO朱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约在2019年初,公司的团队开始与屏幕厂商和主机厂商三者共同研发屏下技术,随着这两年来的推进,目前在一些屏幕厂商的支持下,屏下摄像技术有了成熟的应用效果、精度在不断提升,也有更多厂商在向着产品化的方向推进。
随着以中兴为代表的厂商不断推进技术优化和商用,CINNO Research首席分析师周华表示,2025年中国国内智能机市场中屏下摄像头的渗透率有望提升至近5%,这意味着届时,搭载屏下摄像头产品的手机将有3000万-4000万台规模空间。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预计在明年,主流手机大厂都将陆续推出搭载前置屏下摄像技术的商用手机。
朱力向记者解释道,之所以探索推出具备3D视觉识别能力的屏下摄像产品,是因为其能够在安全、拍照效果提升等方面带来较大裨益。
此前,清华大学旗下人工智能研究院RealAI曾尝试过,用AI能够突破所有2D人脸解锁手机的安全方案,但是有了3D技术的加持,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今年4月22日,我国相关部门出台的《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中提到,采取安全措施存储和传输人脸识别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加密存储和传输人脸识别数据;11月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对人脸、指纹、虹膜等个人敏感信息保护作出专门规定。这都对后续相关人体识别技术的应用带来真正的约束门槛,而3D技术是其中必要的解决方案。
同时,目前市面上前置摄像头方案,尤其是搭载屏下摄像技术的方案,由于受制于镜头放在屏幕下方,会带来进光损耗等问题,导致其多在RGB(光学三原色色彩模式)拍照效果方面受到掣肘,但是匹配3D技术之后,增加的红外主动光源,会为相机带来清晰的红外图像,由此为屏下摄像技术带来较好的应用能力。
一般来说,3D结构光技术主要看精度识别的效果,即通常通过散斑数量来衡量。苹果大约在3万个左右,据悉光鉴科技的现有3D结构光方案技术精度则可以做到苹果的3-5倍左右。
“拍照本身对于技术积累的要求很高,从现在的技术看,能够把色彩和红外图像、3D图像融合在一起,可以解决不少屏下摄像的应用痛点问题。”朱力表示,包括对于暗光环境下的拍摄、解决室内拍摄眩光问题等,3D技术都能够有解决方案。“目前屏下方案的屏幕部分可以做到20%以上左右的透光率,但是在这个层面已经很难有进一步质的提升,所以前置屏下摄像的自拍效果多少会比理想中有所损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能力,把更多硬件原本需要捕捉到的信息用算法弥补回来。”
除了已经有发布产品的中兴、小米和联想等之外,屏下摄像技术作为被公认的前置摄像头终极解决方案,各大厂商都在寻求在各自评价体系下的商用进程。朱力表示,在此过程中,新技术在初期普遍会面临技术逐步演进到更成熟、体验更好的阶段,而其中随着整机厂不断与屏幕厂和摄像头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共同磨合推进,将可以加速这一技术的真正成熟。
“由于安卓阵营有多元化的产品线,可以针对性推出机型尝试,这保证他们可以有较低的试错成本。这种安卓阵营对于新技术的快速导入,会令安卓阵营对于屏下技术比苹果有更快的商业化进程。”朱力进一步表示。
“在解决屏下产品的适用性方面,结构光技术路线已经没有什么技术端的障碍,应用价格更多还是跟量产规模强相关。”朱力向记者介绍道,比如在非手机应用场景,因为整体体量还在起步阶段,价格大约在20美元以内,但是待手机应用规模达到超百万甚至上千万台之后,模组成本可以控制在10美元以内。
近些年来,在光学赛道上不断有创新创业公司出现,伴随着包括刷脸支付、刷脸验证、车载甚至AR/VR等新应用市场的打开,而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如今,搭载3D结构光技术的摄像头解决方案成本比3年前大约能下降50%甚至更低,叠加今年以来国家在制度层面对生物支付方式的规范化,3D视觉技术也正迎来技术落地的好时期。
朱力告诉记者,随着人们开始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具备联网感知能力,视觉就是能够让设备感知环境的关键元素。而在端侧功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更好的识别等功能,就需要有视觉维度的提升。
相比2D难以在端侧解决复杂的运算,3D视觉技术可以把二维图像集成到三维层面,因此简化应用壁垒,实现更快的物联智能化。同时,3D在应用算法上可以大幅度简化和降低模型的数据要求,具有更高的感知功能、更高的数据隐私。
比如光学技术在AR/VR领域所需的核心要素,就是通过3D相机针对场景进行信息处理。商用的核心技术要点在于,能否将功耗控制在合理状态。
“我们也正在与AR产品公司合作探索,当然目前AR的产品形态还有进一步探索空间,行业中已经有了to B类产品。”朱力续称,预计在2-3年左右,就将有可量产的搭载3D视觉相机的AR/VR设备。
总体来看,目前光鉴科技判断应用落地的市场主要有两大逻辑:场景视觉能力存在刚需,有足够庞大的场景支撑应用边界不断扩张。
具体则对应的是手机并逐步深入到对屏下摄像技术的进一步探索,这期间,也得以让3D结构光方案能够在屏下环境下开始进入充分成熟阶段;此外是金融领域,在银行联合支付宝、微信等巨头的支持下,这是真正场景有足够资金实力推动产业加速成熟的领域;以及机器人市场,诸如近两年来逐步火热的扫地机器人,朱力指出,在手机和汽车之外,第三大量产空间的单一品类市场就是扫地机器人,因为其需要用到激光测距等能力,就需要视觉感知器件的匹配。
汽车是从中长期来看庞大的需求落点所在。不过朱力向记者表示,目前来看,眼下更重要的是需要整车厂对于产品的定义,在定义好超过目前标准、更智能的车之后,产业链生态才能就此方向进行技术积累。“大家对于汽车的定义已经从过去的交通工具,演变成了智能生活空间,这其中需要诸多的人机交互功能,存在多点的视觉集成需求。好在国内新老造车势力在快速推出产品,我们国家也能够更快实现应用。”
总体来看,这些年间,国内各类型硬件大厂在创新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仅从手机市场来看,安卓阵营也都在希冀寻求不再跟随而是引领的创新方向,这些都倒逼国内相关产业生态在加速成熟。
“其实我们在发展的这三年间,也是在安卓阵营的创新需求带领下,被倒逼推动一些一开始有畅想,但是还没太准备好的研发快速落地。”朱力向记者坦言,总体来说,智能化和视觉感知普及是大势所趋,对于视觉类创业公司来说可以做的有很多,很快可以找到落地场景,更重要的是通过比拼技术和执行,最终把重要项目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