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只新品在年内发行“折戟” 8家机构年内“颗粒无收”
北京商报| 2021-12-22 16:07:48

经历了年初的市场火热、年中的遇冷后回暖及年末的创新型基金不断“面世”后,年内公募新发基金数量超越2020年全年,且刷新历史新高。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年内新发基金数量超1900只,发行份额也高达2.89万亿份。但与此同时,年内也有31只新基募集失败,更有8家基金管理人屡次遭遇发行“折戟”。除此之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当前,年内还有8家中小型机构“颗粒无收”。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现象和年内行情波动不断有一定关系,但同时也与公司产品业绩、品牌影响力及渠道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年内新发基金超1900只创历史新高

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的赚钱效应下,公募基金也受到一众投资者的追捧。2021年春节前后,新发基金不断,且百亿爆款基金、“日光基”频现。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2021年春节假期前(2月11日前),共有12只(份额合并计算)新基金的发行份额超百亿,而春节假期后至今,仅8只新基金的发行份额超百亿。

此外,公募REITs、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北交所主题基金等行业新品也在年中至年末相继“面世”,且吸金效应明显。而随着年内市场行情不断波动,新基金发行情况也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但整体来看,年内新基金发行数量已创历年新高。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年内新发基金数量已达1907只(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发行份额达2.89万亿份。尽管年内的发行份额虽未超越2020年同期,但发行的基金数量不仅越超2020年同期的1390只、2020年全年的1460只,更刷新历年来新基金的发行数量。

从年内前三大类型新发基金的发行情况来看,混合型基金的新发数量已达886只,发行份额在年内新发基金中的占比高达57.78%,为年内发行数量及份额占比最多的一类产品;而股票型、债券型基金的新发数量则为496只、392只,份额占比分别为12.67%、24.15%。

从年内的整体发行情况来看,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年内的新基金发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年初市场火热,但春节假期后的回调也使新基金发行一度遇冷。此外,头部及颈部机构在年内的新发数量较多,而部分中小型机构则可能面临发行困难甚至发行失败等困境。

31只新品在年内发行“折戟”

正如杨德龙所说,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年内新发基金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却也有部分机构的新品发行失败,更有个别公募在年内屡次“折戟”。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12月21日,年内共有31只新发基金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其中包括4只指数型基金、10只债券型基金以及17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相关产品的公告指出,导致上述基金产品的基金合同不能生效主要由于未达到基金合同约定的备案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年内还有多家机构有1只以上的新品募集失败。其中,华泰保兴基金、九泰基金有3只新发基金宣告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此外,还有中金基金、中融基金基金、德邦基金、融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在年内也有2只新品募集失败。对于相关产品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具体原因,北京商报记者发文采访相关机构,但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某公募市场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今年市场持续震荡,热点板块频繁轮换,且波动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普遍下降,投资意愿降低是发行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基金供给量越来越多,一两年基金发行失败逐步成为常态。但无论是发行失败或基金清盘,都是公募基金行业保持动态衡的市场机制,也是各家基金公司优化资源配置的选择,以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避免投研力量的分散,长期看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南方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则表示,由于新基金发行需要向监管机构申请批文,但耗时长短不一,为了及时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基金公司会储备一定的新基金发行批文。待拿到批文后,基金公司需要与渠道对接发行时间,待产品正式发行时,市场或客户的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变化,这可能也是导致新基金发行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上述内部人士还提到,基金公司拿到批文后,若未在有效期限内进行募集的产品超过两只,则上报的基金需要进行为时6个月的注册审查期限,这也会影响基金公司新产品的发行节奏。所以基金公司在拿到批文后,即使市场或客户发生变化,基金公司也还是会根据期限发行产品。过往为了保成立,基金公司也会耗费内部资源,争取达到新基金成立的规模及人数标准。但是如果产品本身的生命力不强,基金公司保住了成立,赚“面子”却输了“里子”。现在基金公司更多的是选择顺应市场需求,不再投入不必要的资源。

8家机构年内“颗粒无收”

事实上,对于中小型机构而言,发行新品的优势确实难与头部机构比肩。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在年内新发基金数量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却也有部分基金管理人至今未有新品发售。

具体来看,截至12月21日,合煦智远基金、金信基金、江信基金、凯石基金、明亚基金、先锋基金、益民基金、中科沃土基金等8家中小型基金管理人尚未在年内发行新基金,至今“颗粒无收”。对于上述基金管理人在年内无新发基金的具体原因,北京商报记者致电采访上述基金管理人,但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相关回复。

前述内部人士认为,“基金管理人肯定有想发新产品的意愿,但可能由于没有拿到批文或者没有合适的渠道等原因,所以发行新产品的计划也就搁置了。尤其是新公司,没有过往历史业绩,银行、券商等代销渠道不一定认,所以不好发”。

杨德龙也提到,想要实现好的基金发行成果,还是要靠业绩,为持有人创造良好的业绩才能有好的发行渠道支持。因为基金发行,不仅与公司产品业绩有关,还与公司知名度及渠道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针对前述中小型机构的发行困境,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评价道,今年市场行情比较极端,分化非常严重,部分机构不在年内发售基金,一方面是市场环境不太友好,募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基金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不确定风险较大,募集发行也可能会存在发行失败风险。另外,小型基金机构存在募集难度大、品牌效应不强以及客户黏不太高等因素,所以只有做好基金管理,做大做强基金净值与基金资产配置水,才能够提升基金吸引力。(记者刘宇阳李海媛)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