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6米的16岁女孩,体重却只有34公斤。除了消瘦和脱发问题,从去年3月起,女孩就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症状,甚至一度因消化道大出血在医院重症病房抢救了2个多月,输血数千毫升。自发病以来,女孩在家人的陪同下,辗转南京、上海两地多家医院诊治,虽被初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却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病因,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持下,2020年起,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消化内科建立了肠道炎性溃疡性疾病亚专科,以炎症性肠病为主要诊疗方向。因此,这名患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门诊。
(资料图片)
医生接诊后发现,患者小瑞(化名)的结肠肠壁厚度是正常人的4倍,达到了12mm,每天排便次数更是达到了8—10次。在既往的治疗中,针对其病情的生物制剂治疗(用量已达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最大剂量)和全肠内营养治疗,对小瑞而言效果都不理想。
经过全面细致的检查评估,小瑞被诊断为全结肠型克罗恩病,同时患有直肠阴道膀胱瘘、间质性肺炎、炎性骨髓红系增生抑制、巨细胞病毒血症、艰难梭菌感染、脱发、重度营养不良、继发性闭经。
面对病情如此复杂危重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特殊疑难病例,找到真正的病因,从根源上进行针对性治疗,成为了诊治的关键。
消化内科医生组反复研究,抽丝剥茧,终于在小瑞的家人身上发现了线索。原来在小瑞出生之前,小瑞家曾诞生过一名男婴,但不久就因持续腹泻粘液血便而夭折了。备孕小瑞前,小瑞的父母曾于2004年接受过基因检测,当时的结果并未见明显异常,随后小瑞母亲再次怀孕并生下了小瑞。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今人们对于致病基因突变的认识较之十余年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生建议小瑞全家都进行一次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
测序结果显示,小瑞母亲的基因存在IL10RA位点c.301C>T突变,而小瑞父亲和小瑞本人在相应位点处有基因片段的缺失。至此,诊疗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小瑞的病因找到了。
小瑞患的是IL10RA位点单基因突变炎症性肠病。她所表现出的全结肠炎、严重的直肠阴道膀胱瘘、脱发、反复感染、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等,与突变的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完全吻合。唯一不同的是,全球目前报道的百余例该突变患者中,绝大多数在6岁前发病,其中多数出生后不久立即发病,此类患者被称为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Very Early 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VEO-IBD)。医生推测,小瑞家此前因腹泻粘液血便夭折的男婴即为IL10RA突变的VEO-IBD。在已查阅的国内外文献中,像小瑞这样6岁之后发病的IL10RA突变炎症性肠病患者仅有1例。
明确了病因,医生随即对小瑞重启了大剂量激素冲击联合生物制剂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小瑞的肠道炎症显著好转,今年2月复诊时,小瑞的肠壁厚度已从12mm下降至5mm以下,肠道溃疡显著改善,头发较前增生明显,饮食也与常人无异。目前,小瑞正接受回肠造口转流手术,为后续的直肠阴道瘘膀胱瘘修补创造条件。
下一步,医生组将对小瑞的基因缺失进行复测,必要时考虑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排查WES检测未能覆盖的突变类型,评估超大剂量生物制剂及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的可行性。
通讯员 沈祥国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