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183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上午回家
新民晚报| 2022-04-16 11:38:29

新民晚报讯(记者 叶薇)今天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员翟志刚第一个出舱,他精神饱满地说:“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第二个出舱的王亚平说:183天的太空之旅非常不容易,但我们并不孤单,回到祖国的怀抱非常开心。我想跟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叶光富第三个出舱,他深情地说:“我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告,我们目前身体很好,将来争取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回家“四步走”步步惊心

今天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的回家之路简单说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轨返分离和制动调姿。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分离之后,要进行第一次调姿。打个比方,调姿就像我们开车回家时,要先把车头调到回家的方向一样。方向调整好后,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再进行一次调姿。之后,推进舱制动系统启动,返回舱从原飞行轨道进入返回轨道。这个过程叫制动离轨,返回舱只有进入预定的返回轨道,与地球大气层形成一个合适的角度,才能返回地球。

第二步就是推返分离,在距离地面145公里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返回舱继续独自回家,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公里左右再入大气层,随着空气的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的周围被火焰包围,看上去就像一团火球。

第三步就是开伞,在距离地面10公里的地方,1200平米的大伞打开,带着飞船返回舱继续减速。

第四步,大约距离地面1米高度时,启动4台反推发动机,进行最后一次减速,飞船安全落地。

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员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过载和撞击。在推返分离过程中,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这让返回舱底部的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返回舱还会进入失联的“黑障区”,这个状态大约持续四到五分钟时间。

这个阶段是整个返回过程最凶险的一步,返回舱内的航天员要承受自身体重4倍的压力,承受剧烈的振动,还要进入失联状态,这对航天员身体和心理的要求都非常高。在最后返回的10公里过程中,返回舱降落伞打开的瞬间,航天员的身体也要瞬间承受很大的过载,着陆时,航天员又要承受一次剧烈撞击。

首次实现5圈快速返回

神舟十三号不仅是目前我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飞船,还将成为返回速度最快的飞船。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使用快速返回模式,在不改变硬件软件的条件下,返回绕飞地球从18圈缩短至5圈,返回时间缩短近20小时。

专家介绍, 飞船绕飞地球是为了等待返回时机,同时地面还需要在这段时间进行参数注入和策略制定等准备工作。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使绕飞减少到5圈,不仅提高了返回任务执行效率,而且让航天员返回体验更加舒适。

此外,以往的飞船与空间站实现交会对接,需要用雷达和望远镜确定位置,“走走算算”,一点点地调整轨道,缩短距离,直至对接。如今北斗系统可以准确地给出空间站、飞船的位置,计算一步到位。

飞船首次快速返回,对空地协同联合搜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东风着陆场搜索区域达数万平方公里,有戈壁、沙漠、盐碱地、水域等十余种典型地形地貌,搜索难度大、横跨范围广。为应对极具挑战的快速返回模式,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地面分队在6个月前就投入了回收任务的桌面推演和专项训练。搜救回收空中、地面分队还加装了一批全新的装备设备,装备智能化、集成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今年全面建成空间站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利用任务间隙,航天员还进行了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透露,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今年将完成6次重大任务,包括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两次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次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I、梦天实验舱II发射,以及在轨交会对接、出舱活动和飞船返回任务,今年将全面建成空间站。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
暂不挂拍
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