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回望2022,中国汽车市场亮点颇多。其中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预测,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670万辆,同比增长90.3%;2023年或将完成销售900万辆,同比增长35%。虽然这一增速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上并非最高,但结合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来看,非常难得。一方面,这样的成绩是在我国汽车行业面临疫情反复、供应链不稳定、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重重挑战之下取得的,来之不易,尤其是在基数早已今非昔比的当下,还能实现接近翻倍的增长,更显现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庞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不再只是数量上的狂飙突进,从供给端的产品不断丰富,到消费端的愈发成熟,再到后市场和服务环节的日益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进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这必将给下一阶段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过去这一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式从政策单轮驱动进入了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新发展阶段,这也使得私人消费成为主力后,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只有14.8%;2022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36.3%,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提前3年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的目标。 过去这一年,当政策不再成为市场主导,企业开始真正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供产品,我国新能源汽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在2022年上市的众多新车中,换电和增程等曾经的“非主流”技术路线,有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小鹏、哪吒、零跑、埃安等企业开始打造旗舰车型,冲击高端市场;深蓝、睿蓝、雷达和仰望等新品牌涌现,展示出传统品牌自我革新的不断深入。在智能技术方面,车企智能化的角逐也开始进入到比拼高阶智能驾驶能力的阶段,部分企业已经开启攻克城市场景领航辅助驾驶的探索和实践。 过去这一年,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和成熟,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两极分化。一些仍然走“油改电”路线,在空间、智能化等方面存在短板的电动汽车产品,往往难以俘获消费者的芳心,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与之相反,一些拥有先进核心技术以及全新平台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始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市场销量甚至超过了合资品牌的传统燃油汽车。 过去这一年,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消费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2022年1~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33.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105.4%;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316.5%。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11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3万台,桩车增量比为1:2.6,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各地在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运营管理、资金奖补等方面夯实政策体系环境,为充换电产业繁荣提供发展基础;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规模化市场的形成,促使充换电市场进一步细分,经营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尽管硕果累累,我们仍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半场”的竞赛才刚刚开始。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诞生哪些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还能给市场带来哪些新惊喜,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