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全球视点
中国汽车报网| 2022-12-09 19:43:03

日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北京根据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各环节,对现行标准进行了梳理,共计151项。

151项标准,仅从数量上看是一个庞大的标准体系,但实际上,因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跨度非常大,而且因为很多新零部件的使用等因素导致相关标准并不健全,这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推广迟迟未能达到预期的一大掣肘。

标准制定要注重体系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了解,200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标准体系开始启动,到2005年完成了第一批标准体系建立,2008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委会成立,并相继设立各专业标委会,大氢能行业、石化、钢铁等行业也在推动各细分领域标准的建立。

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秘书长卢琛钰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标准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包括实施应用,瓶、氢气检测等各环节也都在加强,也成立了各细分行业的技术委员会,各项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也都在加快建立。但总体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标准体系还未形成,一些重要、敏感领域的标准亟待完善。

在卢琛钰看来,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体系性,形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螺旋上升结构,要让标准满足科学实践的要求。“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依靠标准支撑,不是企图把所有东西都纳入标准中,比如监管类的内容就不适合放到标准中去,不要泛标准化。”卢琛钰说。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处于发展初期,很多方面都不健全,各方都在积极作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向前发展,但并不能寄望用标准解决所有问题,标准的主要作用是规范技术、产品,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其他一些监管层面的问题不适合放在标准要求中。

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一些重要、敏感领域,如特种设备等领域的标准制定需要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分工。卢琛钰说:“由于对技术路线的不同认知等因素,有些行业对某些细分领域的认知并不尽相同。”

要统一认知,进而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卢琛钰强调,在重要标准的协调过程中,要平衡好资源对接、平台共享等问题,要有大局观,如绿氢的界定,燃料电池功率密度的评判标准、车用燃料电池系统耐久性寿命、加速测试等方面的标准要加快完成标准协调,平衡好技术和产业应用的关系。事实上,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推进过程中也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如车辆的加氢口,就存在不同的标准,导致出现A地的车辆到了B地无法顺利加氢的问题。好在这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据了解,目前车辆的加氢口,乘用车和商用车各有一个标准,已经基本做到全国统一。

做好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和实施应用

各地在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构建地方标准体系。有些城市充分利用地方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推出的地方标准已经成为行业标准,被全行业采用。如川渝在储运设备方面的标准就走在了行业前例。山东、上海、北京等地方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划中也明确了标准体系建立工作的推进,这些都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卢琛钰提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氢燃料电池汽车涉及很多行业,出现很多相关标委会,推进不同细分领域标准制修订的同时,技术委员会、团体和地方标准也比较混乱。“大家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的热情都很高,但机构过多、竞争在所难免。五花八门的机构推出不同标准让企业无所适从。”卢琛钰强调,企业、机构参与制定标准要有正确的态度。有些企业是因为在某一细分领域技术先进,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强化自身技术实力,并促进行业发展;有些企业参与某项标准的制定纯粹是为了冠名、宣传,为了经济利益,对行业发展、标准制定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企业、机构在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局部和整体,长期发展和短期发展的平衡。

目前,企业对标准制定不够重视。在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外,企业还应该有体现提升技术水平的企业标准,用高标准指导企业研发、生产、测试、管理等各环节,企业标准是产业发展基石,只有高水平的企业标准,才能推动行业技术实力的提升,进而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卢琛钰提出,目前,氢燃料汽车行业标准还处于逐步建立、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细分领域的骨干企业,积极作为,首先建立、完善高水平的企业标准,不断规范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工艺、检测工艺等各环节,形成完成的标准体系,才能推动行业标准水平的提升。

卢琛钰强调,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总体设计好标准体系框架,才能推动整个标准体系的更好发展;其次,要做好实施应用。各项标准推出后,要做好标准的普及、落实工作;最后,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