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交通、能源如何实现协同发展,跨界融合又如何赋能智能汽车……对此,2月2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京发布的《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与政策研究》、《跨界融合与汽车产业新力量》两份课题报告,用研究成果揭开其中的奥秘。
行业协同逐“碳”而行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汽车、交通、能源构成了相互支撑、互为约束的碳链条。“能源绿色化决定了汽车上游制造端及道路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三方必须全方位协同才能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百人会相关课题组成员介绍,其中,交通需求会影响汽车保有量和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量,从而影响碳排放。汽车终端用能结构及能耗水平又反过来影响能源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与政策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实际需求下开展了课题研究。
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将汽车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加快汽车产业、能源、交通的结构调整,推进车辆新能源化、智能化与能源清洁化减碳协同增效,将是全球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任务。针对三方协同,该报告剖析了协同背景下汽车、交通、能源领域各自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制约因素。结合国际、国内低碳发展形势,提出了推动汽车、交通、能源领域协同减碳的重点方向及典型路径。
该报告提出的六点方案,逻辑清晰,认识深刻,具备一定可操作性。
一是基于汽车电动化,推动城市交通运输用能低碳化。为应对未来交通需求与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趋势,需不断推动汽车全面电动化进程,实现城市交通运输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普及新型燃料技术的替代。
二是基于能源供给绿色化,实现汽车制造低碳化。汽车整车制造用能结构中,电能消耗占比60%以上,动力电池制造的烘烤、干燥、分容化成等环节电耗巨大,电力清洁化程度对制造端减碳至关重要。工厂可通过内部自建光伏风电系统、外部采购绿色电力等方式,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
三是加速车路协同等先进技术应用,实现交通运输智能高效。电动汽车与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构成最佳搭配,将有效提升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路面车辆密度。加强车路协同,实现智能汽车与道路基础设施、路侧设备之间充分及时的信息交互,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汽车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
四是通过新能源汽车破解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电动汽车可通过有序充电、车网互动(V2G)、换电、退役电池储能等方式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季节、气象和地域条件影响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问题,预计2030年电动汽车日内V2G及有序充电灵活性调节能力将接近50亿千瓦时。
五是通过能源清洁化推动电动汽车真正实现低碳。预计随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2035年纯电动乘用车单位里程碳排放相比燃油车下降幅度达到74%。
六是构建支撑协同发展的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在能源侧要加强各类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构建油、气、电、氢、光、储融合一体的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在智能侧要加快建设新型智能化基础设施,形成车、路、云、网、图于一体智能网联协同系统。
在此基础上,该报告梳理了汽车、交通、能源领域协同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重点,从发展目标、实现路径、技术路线、体制机制等多个维度考量,尝试制定了三方协同的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线图,包括各阶段各领域双碳战略目标、路径和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始终贯穿着“协同发展”的思路,从协同角度提出了汽车、交通、能源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要完善汽车、交通、能源协同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规划,制定发展战略及行动方案;在碳排放核算标准、产业政策体系、推广绿色制造、区域和企业试点先行等方面推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从城市交通结构、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政策工具箱、绿色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力重构城市绿色低碳交通体系;通过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技术研发、标准完善、V2G互动商业化运营等途径加强汽车及相关各方协同发展。
“实现协同发展,就要推动氢、电、新能源加速发展,在乘用车、城市公交、重载货运车辆上大力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才能保证汽车保有量上升,碳排放下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中美清洁汽车联盟中方常务副主任王贺武表示。
跨界融合赋能汽车
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在传统汽车上几乎看不到的元素,在智能汽车上却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而且,跨界融合的程度,将是决定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
近年来,人工智能科技公司、5G通信商、手机厂家纷纷跨界进入汽车业者越来越多,而逆向跨界者也以出现,如蔚来、吉利开始造手机等,这样的现象与趋势,将对汽车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跨界融合与汽车产业新力量》课题报告对此作出深刻剖析。
结合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实际,报告深入研究我国汽车产业跨界融合的优势及挑战,探索跨界新力量如何更好融入汽车产业链,以及新形势下整车企业如何应对跨界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提出了五项对策建议。
其一,我国跨界融合优势产业在ICT领域。其中,目前我国已积累了一批全球领先的ICT企业,其多年的技术和生态积累有望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力。同时,新应用、新服务在国内的渗透速度非常快,国内科技企业能更好把握和适应本土消费者活跃多变的诉求。还有,我国新基建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能更好支持智能汽车新技术和新产品落地。
其二,相似技术和生态培育能力成为新力量跨界的“入脚点”,正如手机沿着“交互创新-架构升级-生态发展”的路径,从单一的通信工具升级为万能的场景性工具。汽车将复刻手机的智能化演进路径,以座舱的人机交互变革为起点,叠加自动驾驶浪潮,其正从出行工具转变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相似的架构迭代和交互技术,以及生态培育能力成为新力量跨界汽车领域的入脚点。
其三、跨界新力量“多路径”入局,赋能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互联网、ICT等跨界新力量基于既有的思维、技术、产品、业务等方面的优势,正沿着汽车品牌商、汽车供应商、汽车生产商三条路径大举进入汽车产业,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
其四,整车企业通过投资、合作、自研三种路径应对产业新变化。汽车产业新形势下,汽车消费者市场代际变迁,用户需求向注重愉悦化、智能化功能转变,汽车供应链向交叉协同式演变,汽车销售模式更加直面消费者。在此背景下,整车企业自身调整“迫在眉睫”。全球整车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正通过投资、合作、自研三条路径弥补自身能力缺失,以应对汽车产业新的变化与挑战。
其五,对于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报告还从政策、行业、企业等角度分别提出了建议。
“跨界融合意味着提升我国智能汽车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产业化速度,这也是中国与其他汽车强国竞争的核心要素。智能汽车发展要应对更多的压力和风险,这就需要大量具有智能化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跨界企业人才融入到汽车产业之中,才能助力中国汽车赢得竞争。”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对此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