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的实习经验,几乎不可能进入名企工作,这已经成为了许多高校学生的共识。特别是在眼下的毕业生实习、就业高峰期,要获得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更是非常难得。有些高校学生仅仅为了获取一个实习机会,就需向个人或者中介支付数万元。
任何一家知名企业,都不会为了“实习费”这点蝇头小利,而损害了自己的声誉。“有偿实习”更多时候,是企业内部少数员工和中介公司合谋,利用信息差大做“灰色生意”。像媒体曾披露一家金融企业,其实习岗位要求具有“证券、基金、投行等专业优先”,但是金融企业员工通过内推的方式,可以将不学这个专业的大学生,“包装”成为有这方面经验,并推荐成为公司的实习生。
有偿实习,看似是实习岗位供需不匹配情况下的“愿打愿挨”,背后却是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人提供信息,有人散播焦虑,有人负责“美化”简历,培训面试技巧,有人使用手里的内推特权。1月25日,某著名互联网公司发布反舞弊通报,其中有5起人事违规案例,均为“虚假远程实习”。所谓“虚假远程实习”,是指实习生并不到企业上班,而是由带教员工向其发送实习任务,比如一些互联网知识的基本教程,与实际的业务并没有直接关系。在实习结束后,不会有实习证明,只有中介公司的推荐信等。对于实习者来说,这种实习对未来就业产生不了任何帮助。
对许多高校学生来说,即使花了钱,也未必能够得到心仪的实习机会,甚至一不小心就上当受骗了,不仅损失了所谓的“实习费”,更是错失实习的最佳时机。因而,在寻找实习机会的时候,高校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要只想着走“捷径”。
要彻底斩断“有偿实习”的产业链,除了需要有关部门对中介机构进行专项整治,打击就业市场各类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行为之外,还要打造更加有效的实习平台。许多大型企业之所以喜欢“内推”,主要是因为效率高,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不透明,给“有偿实习”提供了“土壤”。未来,有关部门在建立实习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时候,更应该与企业联手提高效率,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岗位。(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