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短缺的周期之长超出人们的预料。因此,采取何种措施应对芯片短缺,就成为当前必须思考的尖锐问题。焦点有两个,一是芯片短缺是短期问题还是长周期?二是中国要不要积极扩大芯片产能?有芯片行业的专家认为,芯片是国际化程度高、技术壁垒高、投资生产周期长的产品,紧平衡是芯片产业的规律。对此笔者有些不太成熟的不同意见。
第一,当前的芯片短缺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应该重视长期因素。
芯片短缺的短期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新冠疫情,应用企业和中间供应商囤货,水灾、火灾等突发事件,都是确实存在的。去年下半年,曾经有专家预测,到今年下半年,芯片短缺应得到明显缓解。但事实证明,芯片短缺的周期明显长于专家预测。显然,除了上述短期因素外,还有芯片短缺的长期因素。日前,在海南举行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的闭门峰会上,黑芝麻的单记章先生发言认为,当前,芯片短缺存在明显的长周期因素,这就是应用范围爆炸式增长。对此,笔者比较认同。依笔者亲身经历,身边增加了智能耳机、充电宝、电子烟,都在使用芯片,个人使用的电器中,芯片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第二,中国有机会在十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新的芯片制造大国。
回顾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明显存在着产业转移规律。虽然汽车技术发展是平稳的、渐进的,但是汽车生产却是在市场条件好、生产力要素有明显优势的地方出现突发式、间歇式增长现象。如上世纪前半叶的美国、后半叶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笔者推断,同样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全球化程度高、技术壁垒高的芯片产业也应该有同样的规律。中国完全有机会在十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新的芯片制造大国。中国目前已经具备大力发展芯片制造的有利条件。一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也应该是全球第一的芯片应用市场;二是中国制造正在由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制造。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依次成为轻纺产品、家电、一般机械到汽车的制造大国。芯片产业是比汽车产业技术难度、投资强度和全球一体化程度更高的产业,所以芯片极很可能成为继汽车之后新的爆发增长点。如果不考虑产业转移规律,长周期、紧平衡可能确实是芯片产业的规律。但是如果考虑到芯片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可能性,当前,我们就应该大力发展芯片产能。当然,同时我们要建设芯片的生态和全产业链。
第三,中国汽车产业对于芯片有重大、长期需求。
有芯片行业的同行担心,中国汽车产业长期依赖进口芯片,在目前短缺周期内,汽车产业对于国产芯片有很高的热情,一旦紧张时期过去,中国汽车产业会不会又转向热衷于使用进口芯片?现在增加的汽车芯片产能将来会不会放空?根据笔者的了解和判断,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至少不会成为主流。中国汽车产业看待汽车芯片至少已发生以下四方面的变化。一是中国汽车产业应用芯片的能力正在迅速提高,有能力转而使用国产芯片;二是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引进技术发展为主转向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我们更需要距离近、反应快、改进效率高的国产芯片;三是汽车企业都增加了产业安全意识。中国品牌整车企业不大可能在已经应用国产芯片后,又去转向有产业安全风险的进口芯片。不但中国品牌整车企业如此,连外资一级零件供应商也在积极寻求使用当地芯片,他们同样需要有更高的产业安全;四是与以往的机械类零部件的国产替代不同,汽车整车与零件企业并不要求国产芯片价格明显低于进口芯片。因为汽车芯片在汽车系统中重要度很高,但价值并不高,稳定可靠供货比降价更重要。
因此,笔者建议,中国芯片产业重新考虑世界芯片产业的长周期、紧平衡规律,积极发展在中国的芯片产能。比如在这一次芯片芯中非常紧缺的32位MCU和SOC车规芯片生产线。
最后,对于中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建议要加快对芯片的了解和应用。一是要聚集人才,组建团队,加快对于芯片和软件的研究和了解;二是要和本土芯片企业积极合作,互相促进,共建生态;三是要用开放和创新的心态看待国产芯片,要做到敢于用,愿意用,乐于用。国产芯片创新企业地平线已经发出了建立汽车芯片生态的倡议,汽车整车和零件企业应该有更加开放的态度。
虽然笔者倡议组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已有一年,但是对于芯片仍然是一个门外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