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永隆
从10岁开始,巨海全就对家乡的高高跷表演深深着迷,他自制工具苦学技艺,与传承了近700年的“空中戏剧”结下不解之缘。50年来从台前到幕后,巨海全带领手把手教出的20多名徒弟,将“苦水高高跷”踩出省门,在国内大型节会展示展演300余场次。
每次表演前巨海全(左二)都为徒弟们精心装扮,将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早上7点化妆,之后从永登县苦水镇赶往兰州市区,奉上一场场壮观刺激的演出……把传承了大半辈子的技艺,展示给数以万计的观众,是春节假期巨海全和一众“高”手最为开心的事儿。他们先后在兰州老街、兰州城隍庙、兰州野生动物园奉上10余场次表演,摩肩接踵的观众,不绝于耳的欢呼声,无不折射着老百姓对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
今年兰州春节文化庙会上,“苦水高高跷”表演赚足眼球。受访者供图
“苦水高高跷”表演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元末明初,一般是民间“二月二”的重头戏之一,跷腿高3.3至4米,加上表演者的身高,可达4.7至5米。其高度可称得上是全国之最,令人望而生畏、叹为观止。
“父亲是‘苦水高高跷’传承人,手把手教会了哥哥。”巨海全说,他10岁那年,哥哥穿起传统戏剧服饰,画上秦腔剧目中人物的脸谱,手持道具,在苦水街的社火表演中凌空飞舞,演了一路,他跟了一路。
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巨海全还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高高跷表演者排成长队,手舞足蹈,迈着矫健的步伐,远远望去,像驾云的神仙,好不气派。”
童年的美好记忆,让巨海全暗下决心,尽最大努力学好高高跷技艺。而遗憾的是,他还没有长到踩高高跷的年纪,“苦水高高跷”却因种种原因停演了12年。
20岁那年,巨海全在上班的地方偶然看到两根木头,便捡回来制作成高高跷,和伙伴一起练习,虽然连摔好几天马趴,但他硬是凭借着坚韧毅力,不到十天便如履平地。
后来,“苦水高高跷”复演,巨海全装扮成神话人物,漫步摇摆,惹得观众哈哈大笑。隔三差五的展演,让他过足“高跷瘾”,兴奋、自豪之情无以言表。
“强健的身体是踩好高高跷的基础,双腿要提起20多斤重的松木制跷腿,行走表演两三个小时。”巨海全说,踩高高跷是实打实的技术活,安全尤为重要,正因如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
25年的踩高跷生涯,使巨海全与这一文化艺术瑰宝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006年,“苦水高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巨海全成为一名甘肃省级传承人。肩负沉甸甸的责任,他带领高高跷队前往上海、北京、四川、山东、湖南、吉林等地演出,让更多人喜欢上木棍上的“空中戏剧”。
2017年,巨海全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总结了一套脉络清晰的传承经验,并与其他艺人共同传授,使得镇上的高高跷有了数十位“铁粉”后辈。
“侄子巨万强是踩跷高手,12岁的小孙女巨香敏也踩着高跷闹了两场社火。”巨海全说,“苦水高高跷”面临很大的传承压力,但越来越多新鲜血液的注入,让他喜出望外。
如今,巨海全在自家设立传承讲习所,40多副高低不同的高高跷整齐摆放在房间内,每年暑假和节庆表演时节,都有络绎不绝的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
面对每一位学员,他都倾心相授,悉心教导“松紧合适绑跷腿、沉稳踏实不慌张、胆大心细迈步稳、用劲挺腰目远望”等学习要领。将高高跷技艺传授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巨海全最大的心愿。
慕名而来学习者的加入以及暑期研习班的开展,为“苦水高高跷”技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受访者供图
春节假期表演结束了,巨海全和他的团队依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排练。马上要开场的永登县正月十二社火展演以及一年一度的苦水镇“二月二”社火表演,还等着他们上演精彩绝伦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