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虎林
铁堂峡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和平南镇之间,长十余华里,是发源于齐寿山的西汉水首当其冲的第一道峡谷。铁堂峡内沟壑纵横、壁立千仞、险峻奇幽,是连接秦州、陇南,东出陕西、南去四川的战略要道,亦是扼守天水的南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资料图】
铁堂峡西出口为天水古镇,也是三国古战场天水关所在地,唐代时在此立天水县,宋代升县为军,归属天水县。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志书《方舆胜览》记载:“铁堂山,在天水县东五里。有石笋青翠,长者至丈余,小者可以为砺。”《大明一统志》记载:“铁堂峡,在秦州天水废县东五里。峡石石笋青翠,长者至丈余,小者可为砺。唐杜甫诗‘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谓此。”因峡内的石头开采后为条状,如竹节,当地人称为竹节石,是制作假山盆景的上好石料。
铁堂峡当地人称毛牛峡、猫儿眼峡、张家峡,嘉陵江的第一支流西汉水由东向西逆流而下,秦人在这一带休养生息,诸葛亮智收姜维,宋金两军激烈搏杀,红军战略转移,解放军挥师盐官,许多历史上重大的战役和战事都与这里紧紧联系在一起,后来因杜甫的《铁堂峡》诗而使铁堂峡广为人知。
在天水关铁堂峡一带,流传着诸葛亮智收姜维的传说。公元228年(即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师伐魏,一路浩浩荡荡、势如破竹,一举攻下了祁山。诸葛亮设计赚取了安定、南安二郡,并生擒魏国驸马夏侯懋。在攻取天水郡时,计谋却被天水郡参军姜维识破,并向天水郡太守马遵献上一计,使前来乘机取城的赵云反而陷入了姜维设的包围圈里,首尾不能相顾,大败而归,让诸葛亮的计划一时不能实现。诸葛亮自从出山以来,尚未遇到过如此年轻而又智勇双全的对手,于是亲提大军前往天水郡。
铁堂峡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谷县)人。姜维的父亲姜冏,曾为天水郡功曹,在平定羌人叛乱时身亡,姜维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对寡母极为孝顺。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对于兵法和武艺都很精通,后为中郎将,参谋天水郡的军事。姜维既有谋略,又精于枪法,文武双全,实为难得的人才。诸葛亮和姜维一交战,就知姜维的确是一员将才,果然名不虚传,心里甚为喜爱,便有意收归己用。他使离间计收降了姜维,并拉住姜维的手说:“我自出茅庐以来,到处求访贤能的人,想把我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但一直没有遇到合我心意的人。今天和伯约相逢,也就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姜维闻之喜出望外,连忙躬身拜谢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铁堂峡内沟壑纵横、错综复杂,峡内有一条长约数里的深沟,人称门里沟。这条沟其实和一般的沟没有什么区别,但此沟的沟口有门,门口有暗道机关“铁门栓”,易守难攻。门里沟曾经是姜维镇守天水关时的军事指挥机关。这里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扼守住这个险要关隘,姜维除了在峡口的山顶上布置了一支雄兵,还在铁堂峡内埋伏了一支奇兵。为了充分利用铁堂峡沟壑纵横、形同迷宫的特点,姜维选中了这一条错综复杂的深沟,又设计了两扇高大而结实的铁门扇,安装在沟口,并设置独特的暗道机关。如若要想进入这条沟,必须要脚踩七个要害机关,不然的话,人一到门口,门两边的刀斧便会自动砍下,令入侵者身首异处。
姜维的这一招十分厉害,让魏兵吃了不少苦头,而对此又无可奈何。魏兵往往一进入铁堂峡,便会陷入四面楚歌之中。由于铁堂峡内地形狭窄,不适于大部队作战,姜维便把兵马分散成十几个小分队,或伏在山顶上,或藏在大沟小壑,声东击西、四面出击,令魏兵往往首尾不能相顾。有时为了诱敌深入,姜维便令蜀兵偃旗息鼓,隐藏于大沟小壑之中,等到魏兵进入铁堂峡内,蜀兵便突然从门里沟内杀出来。险峻奇幽的铁堂峡,加上铜墙铁壁一样的“铁门栓”,使蜀兵在地利上占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从而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门里沟口安装过铁门的地方,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能看到门柱坑的痕迹,后来一些村民开采铁堂峡内的竹章石以制作假山盆景,门柱坑亦被乱石所覆盖。
姜维“躲箭石”
在门里沟口,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石头上面布满了斑斑的箭痕。据说姜维曾经用此石躲避过魏兵飞蝗般的箭矢,因而当地人称此石为“躲箭石”。关于“躲箭石”,还有一段传说。
姜维每次作战时都是身先士卒,后退时却总是留下断后。有一次,姜维在巡查地形时,和一大队魏兵遭遇,姜维看到魏兵人马很多,而自己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便决计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再各个击破。他命令人马迅速向门里沟撤退,自己断后。当人马都已进入门里沟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时,魏兵已冲了上来。为了阻止姜维进入门里沟,魏兵便朝沟口射箭。姜维眼明手快,看见旁边有一块大石头,便一个箭步冲过去,躲藏在后面。魏兵密集的箭矢像飞蝗般射到大石头上。在这危急关头,黄家坪山顶扎营地里的蜀兵杀了下来,门里沟里的人马也乘机杀了出来。魏兵顿时大乱,姜维指挥人马两边夹击,一鼓作气消灭了魏兵。
满目疮痍的“躲箭石”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箭痕,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人还在“躲箭石”附近捡到过锈迹斑斑的箭头。后来“躲箭石”就不知去向了,有的人说是埋在地下了,有的人说是炸山石时被炸毁了。就在大家都渐渐淡忘了此事时,“躲箭石”却在2012年年底重见天日,因为修建天水至十堰的高速公路,被工人从河床下挖出来了。
据说姜维死后,他心系汉室、保护百姓的灵魂不散。天水关一带归属魏国后,魏以降俘之待遇,百般虐待当地人民,徭役赋税加倍征收,公差苦力从重摊派。为防百姓反叛,所有刀枪剑戟尽被没收,千户人家准用一把菜刀,一村只准留一火源,再加水灾旱灾频繁,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外逃的外逃,死亡的死亡,人口骤减、田亩荒芜、资源外流、景象惨痛。正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百姓难以维系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儿,给绝望的老百姓带来了希望。
一个夏初的午后,一队魏兵骚扰完百姓,从铁堂峡路过往回走时,“躲箭石”的后面突然升起一旋转的红云,越转越大,一直旋升到姜维堡的上空。顷刻间整个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如注,一道闪电骤落在姜维堡顶上,状如金龙盘旋。闪电过后,一团白雾从姜维堡山丘下腾起,接着人们便清楚地看见一个背帅旗、穿盔甲,威风凛凛的将军的身影站在“躲箭石”上,高呼“扰民者必死无疑”,回声在峡谷浑厚雄壮、回荡不息。魏兵吓得魂飞魄散、走投无路,有的掉入河中淹死,有的滚落岩石下摔伤,剩下的则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此后,姜维现身显灵的消息传开,官吏和兵士再也不敢随便出来骚扰民众,不仅收敛了暴行,减轻了徭役赋税,减少了公差苦役、壮丁摊派,而且自然灾害也减少了。流落外地的百姓又回到了天水关,“躲箭石”也成为老百姓祭祀姜维的遗迹,世世代代屹立在铁堂峡里。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