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不少年轻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许多新上海人没处学上海话。在这两年的两会上, “拯救”沪语始终为代表委员所关注,像民进上海市委今年就提交了一份“关于设立沪语传承保护基地,抢救上海方言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运用包含上海方言的双语招贴、双语导游、双语导购,增强沪语的亲和力与渗透度。
方言是乡音也是乡情。留住方言,也就是留住文化和历史。上海话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精华,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时代回音和文化血脉。民进上海市委的提案中指出,沪语糅杂着产生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丰富而精细词语,以及成语、谚语、俚语等,句法和语法也相当完备,但沪语现在使用频率与年龄成正比,熟练程度与年龄成反比,青少年一代能够准确使用的越来越少。提案建议,为沪语传承和保护寻求有效的载体。
“拯救”沪语,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保护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上海话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像上海人传统早点中,包脚布、羌饼、老虎脚爪、带鱼饼等,如果用普通话来介绍的话,可能就少了点“烟火气”。在今年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陈新等,此次提交了“关于挽救濒临消失的传统上海早点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确定一批传统上海早点名录,在早餐点中鼓励其优先提供传统上海早点。
沪语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去年贺岁电影《爱情神话》全片用“上海闲话”对白,受到观众热捧,足以看到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喜欢和热爱。探索沪语普及与传承的有益模式,要增强市民的城市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曾担任过市政协委员的钱程,每一次提案都会提到保护传承上海话,上海公交车全面增加沪语报站就和他的提案有关。在去年的两会上,钱程作为市人大代表,建议在上海市轨道交通上增加沪语报站。
作为一种人际交流工具,语言不可避免随时都在变化发展。保护沪语的手段和形式已经百花齐放,不过千手段、万形式,沪语不仅要开口说,更要日常用。上海方言不仅应该有声有色,更应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