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明
视角决定方向和高下,这就像走路和摄影一样,选择正确的方位,才能洞见美丽的风景。站在陇右这块文化沃土,仰望2400多年前的先秦,汉阳郡是我们必须架设机位的地方。因为它上承周秦遗风,下启唐宋文明,使陇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并持续为中国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对今日中华文化的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
(资料图片)
汉阳古郡 凉州旧治
两汉之交,成纪人隗嚣以陇右为根据地,拥兵十万,建都冀县,割据十余年,为汉阳郡地理文化圈奠定了雏形。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改称汉阳郡,辖13县,郡治冀县(今甘谷)。汉阳因郡之辖县基本都在西汉水之北(水北为阳)而名。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凉州刺史部治从陇西迁冀县。当时的凉州,东至长安附近的三辅,西到西域地区,辖域几乎包括现在整个大西北。汉末争夺凉州的战争,多围绕冀城进行。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凉州由冀县移治姑臧(今武威),改汉阳郡为天水郡,仍治冀县。部治62年、郡治146年的汉阳郡,使陇右这方文化热土,拥有周秦汉唐的雄阔襟怀和广博视野,既多元汇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又兼容开放、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汉阳名士赵壹,以长揖礼面见司徒(宰相)袁逢,名噪京师,其“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刺世疾邪赋》)的汉赋,自成一家。汉阳隐士姜岐,儒学名士,拒不为官,传授养蜂养猪养鸡技艺,使荒野成千家阜邑。东汉张衡《四愁诗》有“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的诗句。东汉隶书《河峪颂》《西狭颂》摩崖石刻,均明载汉阳郡之地望。故此,每一位有文化情怀的甘谷士人君子,应以传承和弘扬汉阳文化精神为荣。
上古时代 文明发祥
陇右地区的先秦文化,以其历史久远、内涵独特、特色鲜明和影响广泛,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滋养和传承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陇右就有了人类生活的踪迹,开始了创造文化的活动。平凉泾川大岭上遗址、庆阳镇原姜家湾遗址和寺沟口遗址,出土的石器距今约20多万年。“平凉人”和“武山人”头骨化石距今约3至4万年,属晚期智人阶段,代表着比山顶洞人原始的早期蒙古人种类型,说明陇右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陇右文化遗址数量繁多、类型多样、文化发达,构成陇右远古文化的完整序列。先后考古发现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上百处文化遗址。大地湾遗址发掘出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和最早的绘画,填补了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空白,使陇右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最初绽放的地区之一。黍、稷、粟、油菜籽等作物品种的发现,说明陇右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陶纺轮、纺织品、群蚕图陶器的出土,说明陇右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养蚕和丝织技术。大量牛、马、羊、猪、狗、鸡六畜骨骼的出土,说明陇右地区也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青铜器时代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沙井文化的多支并存,对中华文明乃至多民族共同体的构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史传说时代,“三皇”之首的伏羲、女娲,“五帝”之首的黄帝都诞生于陇右一带。这三位中华人文初祖的事迹和文化创造活动,是上古时代中华先民文明进步与文化创造的集中展现和典型象征。伏羲氏生于甘谷县古风台,以龙为图腾,画八卦,制嫁娶,造书契,教佃渔,肇启文明,光照千秋。女娲氏生于秦安陇城镇,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乐立媒,创世之功,代代相传。陇右一带大量伏羲、女娲的传说和名胜古迹,与甘谷西坪人面鲵鱼彩陶瓶、武山傅家门人面鲵鱼彩陶瓶、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相印证,为“羲里娲乡”作了最好的诠释,共同说明了这一区域是易文化和龙文化的发祥地。黄帝诞生于清水县轩辕谷,曾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又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著《黄帝内经》,开启了中华道教文化和中医学的先河。西汉焦赣《焦氏易林》“黄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的记载,准确反映了这一史实。这才有了后来前清“关西师表”巩建丰气势磅礴,彰显甘肃之要的北京甘肃会馆联“羲轩故里;河岳根源”。陇右这些人文始祖的种种文化信息和文化创造,与新石器时代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周秦崛起 百家争鸣
进入夏代,大禹刊山治水,划定九州,接尧舜的禅让建立夏朝。《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刊山:“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大禹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泾水、漆水、沮水会合,最终流入黄河。大禹疏导黄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陇上留下禹奠朱圉、禹凿峡、禹王庙、禹王石等传奇遗迹。
商周时期,陇右地区除了西戎、氐、羌等以畜牧见长的部族以外,陇东地区和天水地区先后成为周人和秦人兴起的根据地。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在陇东一带“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秦人在天水一带畜牧养马、农耕种黍,孕育了农牧并举、华戎交汇的秦文化。周人入主中原,秦人一统天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追本溯源,周秦龙兴之地,直接策源出东汉汉阳郡。
秦人先祖从西迁陇右,“在西戎,保西陲”,经非子养马为周附庸,秦仲任大夫,秦襄公封诸侯,至秦文公举族东迁关中,在天水传位七代生活300多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人西征邽戎、冀戎,设置邽县、冀县。秦霸西戎之后,逐步将陇右发展为秦国的战马基地。以至秦汉唐宋王朝,陇右牧苑始终发挥着战马基地和国防前哨的双重功能。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木板地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地形图。秦西垂宫、毛家坪、马家塬、李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漆器、车马器、铁器等表明,秦人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农牧业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和领先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尹喜请老子在函谷关著《道德经》后,西行陇上,传道讲经。石作蜀、壤驷赤、秦祖远赴东鲁,学“六艺”于孔子门下,位列七十二贤人,学成返乡,宣传儒家学说,办私学,敦教化,移民俗,从此陇右文教大兴,人文蔚起。天水秦简,律令明细,法家思想突出。《诗经·秦风》《石鼓文》代表着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基本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文明的轴心期,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六合一统 气势恢宏
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大秦帝国,基础是五方杂处、四方辐辏的陇右半农半牧的经济支撑,及其多民族同生共荣多元文化的滋养。
秦国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开驰道,建秦陵,种种举措,气势恢宏,世罕其匹。秦国上承商周,下启汉唐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理政以德的士阶层。
奋百代之余烈,振千年之雄风。汉阳这方文化沃土,不管地域如何变迁,名称如何更迭,先秦的血脉仍在我们的血管中流淌,先秦的精神仍在我们的言行中鲜活。
概括起来,陇右文化主要体现为六种精神,即开拓创新精神,开放兼容精神,尚武刚健精神,崇文尚贤精神,千里致富精神,质朴耐劳精神。
“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一个中华儿女、士人君子,都应该为祖国的文化复兴担负起一份责任,贡献出一腔热忱。
(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