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弈”,史籍中将其发明者追溯到上古明君尧、舜。
【资料图】
钟爱围棋的古人,曾经写过大量的关于围棋的文章和著作,如东汉的《弈旨》《围棋赋》、东晋的《棋品》,南北朝时期甚至出现《棋势》《棋图》《棋品》之类专著不下20种。可惜,大量的围棋著述未能流传下来。
敦煌文献S.5574 《棋经》(部分)
在藏经洞出土的这件《棋经》发现之前,现存最早的围棋理论著作是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张拟的《棋经十三篇》。
敦煌文献S.5574《棋经》前部不存,据推测大约缺损3到5行,现存159行汉字,尾题“碁经一卷”。“碁”通“棋”,故一般将其写作《棋经》。
敦煌文献S.5574 《棋经》卷尾
这件《棋经》的内容可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共7篇,除第一篇名称缺失外,其他6篇分别为诱征篇第二、势用篇第三、像名篇第四、释图势篇第五、棋制篇第六、部帙篇第七,附录包括《棋病法》《棋法》和梁武帝的《棋评要略》。
关于《棋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这件文献没有明确的记录,但其中把“黑子”都写为“乌子”。北周太祖宇文泰小字“黑獭”,为了避太祖名讳,北周专门下诏改“黑”为“乌”。“乌子”一词的出现,说明这件《棋经》的撰写时间应在北周时期(557—581)。而其中所写的棋法、术语都明显比唐宋更为古奥,提到的人物、典故也没有南北朝以后的,所举的围棋高手最晚的一位是北齐的王子冲,也佐证其成书时间应是在北周时期。从现在文献的字体和出现的一行藏文来看,其在敦煌抄写的时间应是中唐到五代时期。
作为现存最古老的围棋专著,敦煌《棋经》的成书时间比北宋张拟的《棋经十三篇》早近500年!其中保留了若干久已失传的古代弈棋制度和棋法,还提供了若干张拟著作中未载的围棋原理和战略战术,保存了同样在历史上失传的梁武帝萧衍《棋评要略》等佚文。
敦煌《棋经》是一部法则性、竞技性、哲理性很强的围棋专著,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敦煌地区在唐代盛产棋子,甚至敦煌的棋子还作为贡品呈送到中原王朝,并在1000多年后出土过实物。
唐高祖李渊爱好围棋到了“通宵连日,情忘厌倦”的地步,唐玄宗也是常常与大臣对弈的围棋迷,难怪贡品里会索要敦煌的棋子了。
棋子 敦煌寿昌城出土
贞观七年(633),敦煌由西沙州改名为沙州,下辖敦煌、寿昌两县,寿昌县就是围棋子的产地。考古人员曾经在敦煌寿昌城遗址采集到66枚围棋子,其中黑色41枚,白色25枚。古寿昌城南有龙勒山,盛产白玉和水晶石﹔北有博格多山,属天山余脉,多产红、黑玉石和冰洲石。敦煌向朝廷进贡的围棋子大概就是用这两座山上所采的白、黑石料制作的。
这些棋子虽历经风沙,但出土时依旧能看出经过精细的磨制。棋子呈圆饼状,中间凸起,重量为12克左右。从武德到天宝的100多年中,敦煌每年都向中央进贡棋子。如果以武德时的20具为例,即使是按最少17道的棋盘计算,也需要5780枚棋子,这些棋子在当时可是完全由手工磨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莫高窟第7窟 维摩诘经变之弈棋图
敦煌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当中,也出现了下棋的画面。画中两人坐于棋案左右,分执黑白子正在对弈,维摩居士则坐在棋案一侧为两人说法。在没有摄影设备的古代,画师就这样形象地将棋手对弈的画面记录在墙壁上。
文章摘编自《密室宝藏》
(敦煌书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