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港股科技板块受挫,多数科技股走势低迷。截止收盘,腾讯控股跌2.67%,阿里巴巴-SW跌2.99%,网易-S跌2.28%,哔哩哔哩-SW跌3.01%。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这些个股一直处于震荡调整状态。那么此番大跌后的港股科技股,可以抄底了吗?
两大因素诱发杀跌
近期,反垄断再出重锤,国家反垄断局挂牌。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便发布关于原料药领域的反垄断指南,让医药板块再次蒙上阴霾。
随后,这把“火”就又烧到了科技股板块。国家反垄断局挂牌后的第三天,阿里、腾讯、京东、百度、字节跳动等多家巨头就拿到了罚单。
处罚的相关事件包括阿里收购高德、淘宝收购饿了么、腾讯收购好大夫、腾讯收购百词斩等股权收购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京东与科大讯飞。
事实上,今年以来,互联网领域经营者集中已成为反垄断监管的重点。 今年4月,阿里因为“二选一”垄断被重罚182亿元,中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落地,由此拉开了反垄断的大幕。
随后监管层还对美团、腾讯音乐系公司都展开了调查,并依法对互联网领域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发布了多批互联网领域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案的行政处罚,但这一批次手笔最大,共43例,可视为国家反垄断局挂牌强势监管态度。
此次监管重锤可以不断地优化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竞争环境;又能有效督促企业提升合规意识和能力,推动企业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也避免了企业利用自身的市场支配地位来控制操纵市场的发展。
今日科技板块集体大跌,一方面是是受反垄断政策的影响,短期内反垄断市场将打压科技股板块的风险偏好;另一方面,是受美国总统拜登公布提名鲍威尔连任联储局主席,消息刺激美债息上扬,引发高估值的科技股受压。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监管对互联网领域经营者集中审查不断加强力度,但是监管旨在引导企业良性竞争和服务国民经济,并非仅仅出于竞争“正义”打击大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公共选择。
互联网板块进入白银时代
遥想当年,大厂们如日中天,估值四五十倍是家常便饭,而当前的互联网板块也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最靓的仔”啦。
今年以来,港股科技股板块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其原因或不仅仅是反垄断政策的加码,或还与其自身有关。有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板块进入白银时代。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流量红利见顶。互联网就是流量生意,流量就是由每一个用户堆砌而成的,用户到顶,等于流量见顶,增长见顶也就不远了。
众所周知,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上网人数剧增。而当前,国内的人口红利、流量红利基本见顶,BAT的用户规模很难提上去了。
在流量红利见顶的背景下,当前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内卷将成为中概科网股的主旋律。各家巨头都陷入存量博弈,甚至都内卷到进入社区团购领域抢夺小商贩一瓜一菜的生意。
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新的技术革命的驱动。就拿腾讯来说,多年来,“内容产出乏力”和“不懂To B业务”一直是腾讯最被诟病的两点,而腾讯也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为了破局,腾讯积极布局VR游戏和芯片等业务,不断加大营销和研发力度。今年三季度,腾讯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7%,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9%,全部超过了营收增速。
但是,寻找新增长点的努力暂时没见到什么效果。如今“内容”仍然在拖后腿,B端业务中广告下滑严重。
腾讯十年来首度利润下滑
与此同时,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还是腾讯、百度,其财报都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巨头也没过去那么能赚钱了。
具体来看,11月18日,阿里2021年Q3财报显示,阿里营收为2006.9亿元,同比增长29%,但若不考虑合并高鑫零售带来的影响,增速仅为16%;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285.24亿元,同比下降39%。
此外,被外界视为“印钞机”的抖音陷入营收增长瓶颈,另一内容核心产品今日头条甚至处于亏损边缘。而依赖广告业务的百度、B站、爱奇艺,都出现巨亏,甚至腾讯今年三季度出现10年来首次单季度净利润下滑2%。
过去几年间,互联网的高速增长从巨头们的财报中可见一斑。当下,互联网巨头不再“展露锋芒”。互联网巨头们正在加大对硬科技、实体经济的投入,由虚转实。
据腾讯2021年Q3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腾讯研发产生的开支达到137.3亿元,创出今年单季度新高;今年腾讯前三个季度累计研发投入达到378.59亿元,同比大增36%。
阿里也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比如由阿里云和菜鸟构成的企业数字化及服务板块收入已经在截至9月30日止的6个月同比增长32%。
总得来说,互联网一些新的秩序正在建立。告别高增长,全面提升效率,拒绝烧钱和无序扩张,一个新的互联网世界就快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