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先提个问题:
你有多久没换手机了?
一年?两年?
或者更长时间?
有没有换一部新手机的打算?
最近几天,
关于手机的话题热了起来。
有媒体报道,
近期国内手机出货量有持续下滑的迹象。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
今年2月,
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为1486.4万部,
同比下降31.7%。
另有数据显示,
目前全球手机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超31个月,
其中中国用户为28个月,
特别是以往热衷追赶潮流的年轻一代,
如今换手机的欲望明显降低。
有记者采访时发现,
多位95后甚至00后,
一部手机能用超过4年。
以往换手机的“主力军”,
为何放慢了换机节奏?
手机不再是面子上的事儿。
十多年前,
在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时代,
谁有一部新款智能手机,
就能引发众人围观,
确实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儿。
很多刚工作的年轻人,
攒了几个月的收入,
会先买一部新手机,
除了体验一下新功能、新游戏,
更能显示自己的“潮人”身份。
曾经甚至发生过一个男孩卖肾换钱,
买新手机的极端事件。
如今的年轻人,
已经干不出“一个身体器官等于一部手机”的事,
他们甚至不太关注厂商推出的新机型,
更不会像当年那样,
为某款手机的某个键所放置的位置是否合理,
而在网上争得面红耳赤。
着互联网技术普及程度提高,
手机成了生活“必需品”。
在这届年轻人眼里,
手机不再承载“挣面子”的功能。
每个人的收入有高有低,
但基本都能承受买一部手机的费用,
只是攒钱的时间长短问题。
一部新款手机,
很难完全展现出一个人的真实经济实力。
回归本源之后,
人们更加注重手机的实用性。
常用的功能就那几个,
只要它们不卡顿,
那就没有换的实际意义。
屏幕碎了?
电池续航能力不足?
换一个接着用,
也未尝不可。
当超越手机自身价值的价值被稀释,
换手机的周期也就加长了。
换了也没有那种
享受先进科技的感觉。
随着技术发展进入瓶颈期,
触碰到了手机创新的天花板,
很少再有变革式的功能创新,
一些厂商“挤牙膏”式的更新迭代,
就是屏幕换个尺寸、
CPU提升一点、
摄像头清晰一点、
多了几个看似炫酷、
实际使用场景不多的功能。
还不满意?
那就再加几种外壳颜色。
这种“修修补补式”改进,
激发不起年轻人的购买欲。
还有一个原因:
以前的手机外形各式各样,
无论是屏幕还是键盘都各有特色,
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
而现在的手机外形有些千篇一律,
“一块大屏”成了主流,
要说个性,只能叹口气了。
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如果花钱买不到更实际的用途和个性体验,
这届精打细算的年轻人,
就没了掏出真金白银的欲望。
轻人不愿意换手机,
与手机变贵了也有很大关系。
以前花四五千元,
就能买到某些品牌的旗舰款,
现在不花个七八千,甚至上万,
根本别想碰它。
现在花当年的价钱,
基本就买一部充满“性能妥协感”的
中端甚至入门款。
如今一些行业或多或少,
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
很多年轻人的收入也受到影响,
对旧手机会想“要用够本儿”,
对新款手机自然会
“上下打量”“反复斟酌”。
不值得出手,
那就绝不出手。
机该不该换、
什么时候换?
根本还是取决于手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把年轻人设定为目标群体的手机品牌,
应该围绕群体特性做足功课,
在创新上再加大力度,
在核心需求上寻求突破。
否则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可换可不换的时候,
自然就不换了。
你换手机的频率如何?
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评论区说说。
壬寅年 三月初一
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