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正月记事-环球精选
凤凰网甘肃| 2023-02-13 14:44:27

地摊社火 □资料照片

耍社火的娃娃饿了 □尚 武 摄


(相关资料图)

拜老影

老影、家谱、祠堂是汉民祭祀祖宗的三种主要形式。赤马和氏家族老影是1982年正月补修的。由于历史悠久,香烟熏染,使整个画面蒙上一层黑黛之色,但所有画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全为彩色线描,画笔工整细腻,设色淡雅,色偏温冷。每人前下方有一牌位,上写名讳,左右两下侧各有一侍奉小童。老影牌位两侧由已故老先生樊希孔题写的一副对联:“慎终追远千秋功垂,昭穆有序百代流芳”。和氏家族凡老人过世,都要上影,即将故者姓名写到相关的牌位上,一般牌位上写“故×××之神主”字样,其中“主”字只写成“王”字,其上一点留着举行一定祭祝仪式时,请有功名的文人用朱笔添上,谓之点“主”。老影宽约1.5米,长约2米,皆为棉布底料,平时放置于一个黑色长木匣之内,无事不得随便展示,每年正月以流动形式在本族各家中轮流供奉。祭祀值年的人家大年三十在家中最好的房或窑内陈设起来,摆上供品和香表桌案,点上长明灯。大年初一各户年饭较早,饭后凡是能行动的男丁,包括老人小孩,青壮年拿上祭品到老影前烧香鸣炮,行三拜九叩之礼,然后在祭祀的值年人家吃年饭。这一天算是族人大聚会,小孩子云集一处,敲锣打鼓,玩乐放炮,热闹非凡,大人们则以酒席相待,给老人磕头拜年,互送祝福。从三十开始,每天香火不断,直到正月十五值年的人家敬过老影之后,将其卷起置于木匣内,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待来年下一户人家来请。

老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它的作用和价值已渐渐被族谱、家谱所取代。它可以引领同姓宗族寻根问祖,承载着祖宗的灵魂。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它可以扩充到中华民族的宗族团结,民族团结,所以说它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意义,对后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鞭策激励作用。

社火

社火是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原始社会,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扮兽庆贺,教育后代,启发他们练就智勇双全的本领。旧社会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把各种具有不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设会头(也就是现在的社火头),他们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威望,每逢迎神或盛典,必然举行集会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人威”助长了“神威”,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社火风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社火从最初的堂社庆贺发展到现代的庆丰收、大联欢乃至节日庆贺的艺术表演,散发着劳动人民纯真古朴,积极向上,崇尚艺术的乡土文化气息。

小时候最流行的是地摊社火。地摊社火是在春节前由乡贤或社火头组织几十号人排练,正月初三开始正式演出,彩旗飘飘,锣鼓喧天,白天多以进村入户驱瘟避邪为主。每到一处由春官即兴编词,多为打油诗或者顺口溜,合辙押韵,浅显易懂,祈福祝愿,大快人心。他们才思敏捷,吐字清晰,嗓音洪亮,头戴礼帽,身穿长袍,手执鹰扇,威武霸气。小孩多病的或者夜哭郎由母亲怀抱,跪在十字路口等春官“过关”。这期间当然更少不了男扮女装的“害婆娘”,涂抹成血盆大口,牛铃大眼,两耳吊坠,身背二尺长的烟锅,拿一把老笤帚逢人便扫,说一些祝福的吉利的话语,便会得到一元、十元不等的小钱。夜晚主要是以演唱为主,没有舞台,没有剧本,灯光昏暗,观众围观,找一空旷之地即可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跑旱船、上天官、踢武脚、小曲(十对花、回娘家十二月、十炷香、二姑娘害病、十月怀胎、十二把镰刀)、杂耍、快板等,内容多以取乐和说教为主。

社火发展至今已成为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新老结合的综合艺术表演,参与者身着戏服,描画脸谱或戴面具,扮演戏曲中的人物,或踩高跷,或乘车辆,或扭秧歌,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阵容庞大,气势壮观,深受老人小孩的喜爱。

□和丰龙

(兰州日报)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