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野菜是轻之又轻的植物,几百上千棵也不一定满斤重,何必要挑?这就是沪方言的特别之处。
我们小时候挑野菜,主要是为做汤圆或者裹(包)馄饨。
先释义一下挑野菜的“挑”字。在普通话里,“挑”字应用肩膀,挑水挑稻挑有分量的东西,野菜是轻之又轻的植物,几百上千棵也不一定满斤重,何必要挑?这就是沪方言的特别之处。到菜园子挑几棵菜,到野外去挑羊草,挑野菜,乃方言也,剜的意思吧!而野菜,其实是荠菜,但沪郊一带喜欢把它叫作野菜,野地长出来的好吃的菜。
明天家里要祭祀,或者纯粹为改善一下,满足口舌之需,做圆团(汤圆)裹(包)馄饨吃,母亲叫我去挑野菜。很开心的差事,我腰系一个花袋或手挎一只竹篮,走向初春的田野,走到小河流水潺潺的河畔,走到茅草丛生的田埂,走到棉花摘尽、满眼褐色的花旗(棉花桔梗)地里,也会走进竹叶飒飒的小竹园边。生在野地上、长在雨露或轻霜里的荠菜多半是铁锈色,很少像现在家种的那样碧绿生青的。野菜像故意似的,混长在枯黄的茅草之中。初春的茅草,未沾得暖风细雨,还没返青,几乎与野草浑然一色。要在野地里发现野菜,应有一定的经验,还要放出自己的眼力来,发现了,需弯下腰去,小心地剜。也有时发现野菜一棵挨着一棵,大的压着小的,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心里自是欣喜不已,手下却要格外小心,跪下身子,用心仔细地挑,不然的话,一激动一高兴,一刀下去,挑碎了好几棵,会懊恼的!
后来年岁渐长,后来去了外埠读书,再后来又参加了工作。偶尔回家,也少有机会去挑野菜了。心中不觉思忖着:什么时候再到旷野里去挑一次野菜呢?
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岳父母家因筑路的需要,这次要动迁了。此时我岳父母已亡故,我去处理房子事宜,宅前宅后转了一会,榆树还在,菜园子的篱笆荡然无存,却发现菜园子长着很多荠菜,无人管理却蓬蓬勃勃,生机盎然。但是,大片荠菜已然老去,且绽开了细细碎碎的花,白色的花,盈满我的眼眶。“三月三,荠菜花”,哦,时令已是阳春三月,荠菜老了,要不了几天,便会结下小小的扁扁的籽了!
岳父母家所在整个村落要动迁了,要住到镇子上已经造好的小区里了。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在市郊大地上铺开来,这大趋势,这大局,我是明了的。但心中还是有一点惆怅,再过几年,还能见到草木欣欣的家乡吗?还能听到鸡鸣狗吠声吗?荷锄的老伯,水桥石上捣衣的婶娘呢?还去哪里挑野菜,或者挑马兰头,在河边摘野生的枸杞头?
对民间文学和嘉定方言颇有研究的朋友沈云娟提了个意见,我觉得不无道理。她说:我小时候也去挑过野菜。后来搞民间文学,我认为有很多方言继承了古字的用法。比如我们常说的“净衣服”这个“净”字是形容词,但在这里作动词用,使衣服干净的意思。这个“挑”字是否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你说的野菜是长在茅草丛中,要寻寻觅觅地找,所以这个“挑”字也有挑选、寻找的意思。(赵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