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为了让大家感受到“非遗”之美,微游甘肃特开设【非遗过大年】专栏,带领大家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
01
【资料图】
凉州攻鼓子
它是鼓和舞的结合,是人和魂的深化,因其威武雄壮和气势恢宏的表演效果与大西北粗犷豪放的地域历史底蕴相契合,因此又被称为西部“鼓魂”,它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
凉州攻鼓子,是流传在武威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集民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西凉乐舞的遗风。
摄影/袁志强
凉州攻鼓子为红色鼓子,表演一般是两人一对,五对一组,表演者身穿黑衣黑裤黑靴,黑衣纽扣为白色,黑帽两侧各插一根野鸡翎毛,同时表演者眉毛涂抹的黑而粗并且上翘,俨然一副古代武士的装束。
摄影/刘忠
摄影/杨艺锴
凉州攻鼓子的表演以“攻”为特色, 一般由鼓手敲击大鼓来引导节奏和速度, 具有非常浓郁的西北特色, 表演者表演时表情冷峻刚毅, 动作刚劲有力, 步伐沉稳矫健, 将古代西北武士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02
河西宝卷·武威
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文娱活动。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武威宝卷则是在继承的同时更加民族化、地方化、民间化了,成了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
武威宝卷有三种类型:佛教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它们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切身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多谴责忤逆凶残,规劝孝道,隐恶所善。
武威宝卷的主要形式是讲唱过程中韵白结合,有说有唱,以“接佛声”为主要手段吸引听众参与演唱。白话是念卷人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交待事件发展,铺叙人物关系,点明时间地点而采用的一种表演手法,是“讲”或“说”的。而韵文则是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的,是“吟”或“唱”的。韵文的主要形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卷首一般都念“定场诗”,然后即以白话“却说……”开头往下讲唱,结尾一般都是劝善诗。武威宝卷的韵文采用了各种曲调,亦加进了部分凉州民歌调,如“哭五更”“莲花落”“十劝人”等。
宝卷文化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曾经十分辉煌的明珠,也是规劝世人奉行孝道善行的民间教科书。
来源|微游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