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娟淑 李果繁
2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2023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来自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的50岁农民工朱彦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亚军。这位为十多座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农民工大哥,一生除了读诗,几无别的爱好,人生华彩终在诗词世界里绽放,也从平凡烟火里,走出逆袭人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彦军在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上大秀“诗”力 视频截图
诗意人生 从小书写
“真给我们长脸了!”新年伊始,静宁人发现有个叫朱彦军的老乡登上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一时间,整个县城沸腾了。而当2月3日晚比赛结果尘埃落定时,朱彦军的电话已成了热线,亲友们陆续致电恭喜,不断有陌生人发送请求添加他的微信。
很多人在为朱彦军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对这座西北小县城冒出了一个这么胆大攒劲的农民工感到不可思议。
有人不禁感叹:“一个农民工居然敢上央视!”但是,真正熟悉朱彦军的人却不觉得意外。
“我丈夫是个非常单纯的人,就一个爱好‘读诗’,只要一看书就啥都忘了!”最懂朱彦军的,还是他的妻子陈玉玉。
他自己也说:“诗词的意境太美了!只要我读诗,啥烦恼都就忘了!”
谈起从何时喜欢上读诗,朱彦军说是从小受父亲影响。他的父亲从平凉卫校毕业后,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了几年,之后又进了乡政府。那时候每个月只能领到30元工资,但他的父亲还是会买书、订报纸。朱彦军上小学时,父亲又为他订了《少年文摘报》《语文报》。而父亲爱看诗词,很多诗词类的书籍都翻毛了。
看见喜欢的诗句,朱彦军都会将其摘抄在笔记本上。程玉兰 摄
“父亲有一本麻纸印的《唐诗一百首》和《汤头歌诀》《中医基础理论》等几本医书,很快就被我全背下来了!”朱彦军说,自己从小就觉得诗词押韵,朗朗上口,易读背诵。
进入初中后,他遇上了语文老师李植林,他说,这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
“遇见李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他热爱文学,经常在全国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我那时候很崇拜他。”就这样,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朱彦军写了一篇题为《搭车》的文章,发表在了四川一本杂志上。
可是不久后,因为一念之差,他走上了打工的道路。“那时候同村的少年不上学就都打工去了,年底回来,说他们每个月能挣一两千元,我心里很羡慕,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偷偷跟上走了。”说到这,已经50岁的朱彦军语气中有一丝苦涩。
“出去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但也很无奈!”他感慨到。
偷着跑时,他除了带走父亲的几本诗集,其它啥也没带。而且,从打工第一天开始,他就没离开过书籍和诗词。常常干完活就去旧书摊淘一些书回来,或者去路边报亭买几本《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晚上看。哪怕是遇上大雨天,只要手上的书读光了,他也会跑出去淘一些回来。
后来,每到一处打工地,他都要光顾当地最大的图书馆和书店。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更多的书,在如饥似渴地阅读时,每每遇到好文章,他都会用手机赶紧拍下,等回到工地再爬到床铺上把它抄下来。或者一有空,他都会泡在书店一整天。
“我就算待在书店一整天,也不觉得饿,晚上回到工地啃一口馒头都是香的!”他笑着说,自己最喜欢厦门5层高的莲坂外图书城,里面各种书籍应有尽有,每次去逛都舍不得离开。
虽然朱彦军爱读书爱学诗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书呆子。这点,可以从多位老板对他的偏爱中看出来。
对他而言,挣钱养家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工地上他从不耍奸溜滑,曾经的老板袁根义一直和他保持联系,说他把老板的事当自家的事在干。因为朱彦军干活实心,深得老板或工头喜欢。
在一处工地上时,老板给别人每天发180元的工资,给朱彦军发200元。有个干了五六年的工人不服气:“凭啥我干了好几年才180,他来才几个月,你就给他结200。”
老板就让这位工人观察一下朱彦军到底是咋干活的,再找自己理论。等这位工人真正了解情况后,对朱彦军也很服气了。
错失机缘 结识伯乐
其实,朱彦军在2020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时就被海选上了,央视导演打电话告诉当时还在内蒙古打工的朱彦军,说他可以来北京正式上场PK。
“俩孩子正在上学花大钱,你今年才挣了两个月钱,就要跑到北京耍去,上诗词大会又挣不来钱,不准去!”当朱彦军给妻子打电话“汇报”这一喜讯后,没想到妻子迎面泼了他一盆冷水。
他无比失落地回电告诉了导演,无奈之下,导演只好要来朱彦军妻子的联系方式,试图劝服她:“别人想花几十万上央视都没机会,你老公分文不花就能上,多好的机会呀,你忍心让他错失良机吗?”
平时在家里,朱彦军会事无巨细地帮妻子干家务。李娟淑 摄
但是,那会大女儿正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小儿子准备参加高考,压力山大的陈玉玉眼里只有“钱”,谁的话都不好使。最终,这位央视导演的劝说也以失败告终。
可是,这位导演太看好朱彦军在海选时的表现,他再次拨通朱彦军的电话:“节目组开会决定,你只要上节目,耽搁的工钱由我们承担,捐给你一个月的工资行不?”
也许,这样的结果换了别人都会欢天喜地地答应,但让导演始料未及地是,“捐钱抵工资”这句话深深地伤了朱彦军的自尊心。“那不就是施舍吗?我们需要钱,但必须是自己挣来的!”朱彦军拒绝了导演。
这一举动,却彻底俘获了导演的“芳心”,对这位有志气的农民工大哥打心底里佩服起来。遗憾之余,两人成了微信上经常问候的朋友。此次《中国诗词大会》海选报名开始后,这位导演将自己非常看好的朱彦军介绍给了本季的导演。
因为疫情阻隔,2021年,朱彦军回老家后就再没有出门,跟着妻子陈玉玉在县里一处建筑工地上干了一年多的水暖工。去年10月诗词大会报名开始时,他本来老老实实没再想这事,觉得自己背了一肚子的诗词,这辈子肯定要烂在肚子里了。
没想到妻子陈玉玉却劝他:“还是去报名吧,我再不拉你后腿了。你都50岁了,去北京把梦圆了,我们也就不遗憾。”
就这样,朱彦军报名参加海选,手机答题通关,果然再次接到了上央视PK的通知。
圆梦北京 一战成名
北京之行,朱彦军可开了眼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高手,让他觉得自己渺如一粟,用他父亲的话说:“儿子是背着鸡蛋去北京碰石头”。
5岁孩童诗词背诵量超过了500首;9岁孩子中阮弹奏得非常棒,在国际上多次获奖;12岁外省孩子已走遍甘肃,且正准备游历第二遍;宝鸡的刑警看书非常多,阅读面非常广,知识量惊人;还有一位北大的博士后,他是上季亚军,一进场就冲着冠军来的;更有大神级别的选手,带来了一款自行研发的“火拼诗词”软件……
这让朱彦军有些惶恐的同时,也异常兴奋。因为一生酷爱诗词的他,身边没有一个能谈得来的朋友,这次可算让他逮住了机会,结交了许多朋友。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有人分享给他学诗词的好方法,有人向他推荐更好的学诗软件,还有人教他分辨哪些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书籍更好。
朱彦军说,在北京半个多月的背诵冲刺,让自己经历了一次冲刺高考般的巨大考验。而和其他选手的交流,让他意识到学习诗词一定要全维度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了怎样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更加坚定了学习诗词的信心。
“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是人生一大幸事。”分享着自己在央视的经历,他突然有些害羞地说,自己也没想到,第五场播出后,自己能一战成名,在家乡搞出这么大动静。
有收获,自然也有遗憾。对朱彦军来说,自己在参加节目的过程中,因为普通话不标准,严重影响了发挥。“注意了普通话发音,就影响了诗词对答;专注诗词对答,又因发音不准经常惹得导演着急。”他有些不甘地说。
此外,自己吟诵的推介家乡的诗词,因为节目时长问题被剪掉,让朱彦军始终耿耿于怀。
如今,已经圆梦的朱彦军踏上了学诗的新起点。谈及未来,他希望能够尽最大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儿子,做更好的丈夫,做更好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