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神州大地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武威的元宵节,异彩纷呈,民俗各异。赏花灯是武威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元宵节,凉州城乡都要举办大型灯会,观赏花灯的群众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武威民俗说:“正月十五游百病”,意思是正月十五这天出门游览,身上的毛病都可以去掉,所以,武威百姓在正月十五、十六有游览海藏寺、雷台观及大街小巷的习俗,保佑全家健康平安。
那么,古代的武威人是怎样过元宵节的呢?
唐代的元宵节,武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习俗已经非常流行。旧时《风俗志》记载:“元宵前后,四市竖坊,盛张灯炬,且架高山,蒙纱画佛像,名鳌山灯者,不一而足……一时燃爆竹;吹萧管,火树银花,与日月交辉,笙歌欢腾,彻夜不休;人民云集游乐,以为太平丰享之兆,自唐时已然。”上述记载说明,武威百姓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唐代时期就已经声势浩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外,唐代元宵灯会还与凉州有一段渊源。唐代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唐玄宗在元宵之夜随同道士叶法善乘风腾云,从京城长安赶来凉州观灯。唐玄宗看到凉州灯会连绵数十里,车马聚集,百姓众多,十分惊叹。唐玄宗长时间称赞西凉府灯会盛大之后,方才回到长安。唐玄宗在凉州观灯时,曾用一把铁如意抵押换酒,第二天从宫中派出使者,以其他事为借口,出使凉州,设法得到铁如意后回到长安,查验后没有差错。
唐咸通年间,进士王棨《玄宗幸西凉府观灯赋》对凉州灯会的盛况有这样的描述:“千条银烛,十里香尘。红楼迤逦以如昼,清夜荧煌而似春。郡实武威,事同仙境。彩摇金像之色,光夺玉蟾之影。一游一豫,忽此地以微行;不识不知,竟何人而望幸……”
这些历史记载、传说故事以及歌赋,从侧面反映了唐代凉州元宵节的热闹情形。
清代的元宵节,武威城更加热闹。乾隆十四年,武威人张玿美编纂了一本《五凉全志》,在其中的《武威县志》里面,就记载了元宵节的情形。里面这样记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大意是,元宵节那一天,武威大街小巷悬挂花灯,还表演小戏剧、花鼓、踩高跷、杂技百戏等。
元宵节那一天,武威城每家店铺门前树立起牌坊,上面悬挂各种各样的花灯,供人们游览观赏。每个店铺为了吸引游客,争相攀比,尤其是那些老字号店铺,悬挂的花灯一个比一个大方大气、色彩鲜艳,显示出与众不同,财大气粗。那时候的武威城早已有元宵节逛灯会的习俗,乡村的百姓络绎不绝,扶老携幼,进城看花灯;城里的市民,也全家出动,游览大街小巷的花灯。可以想象,清代的元宵节这天,武威城里那可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除了悬挂花灯,元宵节那天,武威的大街小巷还表演杂扮。杂扮就是一种小戏,一种简短的戏剧,以剧情简单,逗人喜笑著称,由杂剧演员打扮起来表演。表演杂扮的地方,肯定是游人围的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喝彩声不绝于耳。
除了杂扮,还有花鼓表演。花鼓是一种民间舞蹈,一般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现在这种表演我们基本看不到了。
清代武威元宵节的节目除了上述花灯、杂扮、花鼓之外,还有高跷。高跷类似于我们现在社火中的踩高跷。表演者身穿各种民族服装或古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脚踩在装有脚踏装置的木棍上,木棍的长度依表演者需要而定,边走边表演,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踩街”,就是踩高跷的表演者沿着大街小巷行走表演;另一种是“撂场”,就是专门在一处空旷地带或者广场表演。撂场又分为“大场”和“小场”。“大场”就是踩高跷的队伍集体边舞边走,有一定的队形图案。“小场”就是两三人表演,有时候两个人对舞,边舞边唱。
此外,还表演百戏。百戏就是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尤其以杂技为主。武威的杂技,最初由吕光从西域带到凉州,有吞刀、吐火等杂技表演,从那时起杂技百戏在河西广为流行,后来又增加了其他内容。
旧时《风俗志》还记载:凉州“元宵前后……镇海、姑洗两塔,亦层层燃灯。”文中的镇海塔,即大云寺塔;姑洗塔则位于大云寺附近的清应寺内。大云寺塔、姑洗塔皆十三层,六棱六角。清代元宵节前后,双塔夜晚每层点灯,观者如堵,蔚为壮观。
可见,无论是唐代还是清代,武威的元宵节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作者:李元辉
来源: 凉州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