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好战民风壮猛 汉代陇上多名将的原因找到了|焦点快看
凤凰网甘肃| 2022-12-30 18:10:45

资料图

飞将军李广(古画)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继刚


(资料图片)

秦汉时期甘肃地区的人崇尚武力,成为汉代朝廷禁军的重要兵源,尤其是六郡良家子,不仅是禁军的主要构成,而且还出了众多历史名将。

所谓六郡,是指汉代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六个郡: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征用六郡出身的年轻人从军,或者担任军官,与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打仗的传统。这些人被称为“六郡良家子”。

六郡良家子

《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汉代的禁军羽林、期门——皇帝的卫士,是从六郡良家子中选拔的。羽林和期门是汉代禁卫军,是护卫帝王的精锐部队。他们的建立和汉武帝有关。太初元年(前104年)二月,建章宫落成,汉武帝选拔六郡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东汉称为羽林郎。后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汉武帝经常微服出行,每年八九月,汉武帝与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以及侍中常侍武骑在某个殿门相期会(期门军的称呼就是这样来的),然后微服出行游玩、打猎。

“六郡良家子”,六郡是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其中陇西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属于凉州,都在今天的甘肃境内。良家子,即除去医巫、商贾、手工业者家庭出身的子弟。在以农业为重的社会中,医、商贾、百工等都被视为末业,甚至是贱业,如当时有很多商贾都以经商致富,但时人的固有观念却是:“行贾,丈夫贱行也。”这些人不属于良家子的范围。汉代朝廷强调:“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这些从事所谓贱业的人是不会成为良家子的,当然,要成为良家子,还有一定的财产条件。

汉代对良家子也给予相应的待遇。可以说,良家子的身份是从事很多职业的门槛,也是通往社会高层的渠道。有时候,良家子还成为入选皇后的条件之一。王昭君之所以能到塞外和亲,良家子身份是其中缘由之一。史书记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可见,良家子不仅仅是指家世清白的人家,更多指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的家庭,在当地有比较好的社会影响。

凉州之人高尚气力、崇尚武力,士兵比其他州郡的要强得多。东汉大臣虞诩说:“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土风壮猛,便习兵事”,即凉州民风壮猛,士兵健壮勇猛且又熟悉兵事。正因为如此,六郡良家子是出身名将的最好途径,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秦汉时期关西出的名将众多,其中公孙贺、傅介子、李广、李蔡、赵充国、辛武贤、庆忌辛、皇甫规、张奂、段颎、皇甫嵩、董卓等都是当时的甘肃人。而史书中明确记载以六郡良家子入选的名将,有公孙贺、傅介子、甘延寿、李广、赵充国、冯奉世等六人,东汉时则有董卓。

尚武之风的渊源

秦人发源于甘肃,早期秦人就有尚武之风。秦早期的势力范围,通过近年来不断的考古发现,大体上是以非子首封的秦邑(秦亭,今天水市清水县境内)为中心,向西至毛家坪(在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西南至西犬丘(陇南市礼县),也就是从非子起到秦文公四年逾陇山入关中前的活动范围。这一区域内在历史上正是诸多民族的聚居地,“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他们“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这些游牧民族崇尚武力,特别能战斗。在诸戎林立的陇右地区,经历了世代相继的生存斗争,锤炼了嬴秦的尚武精神和勇猛斗志。秦自非子“邑之秦”到秦穆公称霸西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秦人经历了很多的磨难。艰难的生存环境的刺激,锻炼了这个民族顽强不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长期的杂居生活和战争环境,更使秦人具有一种粗犷、质朴、尚武的精神气质。

在战国时期秦统一战争中,秦人的战斗实力是显而易见的,所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秦人尚武好战,战斗力威震四方,被东方称之为“虎狼之秦”“虎狼之国”,嬴秦在军事上的突出优势,为东方列国所望尘莫及。历史学者杨宽认为:“在战国时代,战争胜负不仅决定于交战国的经济、政治、人口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而且也决定于一国的民气。”秦人的尚武精神,可以看作是杨宽所谓的“民气”。

两汉时期的甘肃,是一个特殊的地区。既是内地农耕民族与西北游牧民族的沟通地带,又是古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交流的丝路要道。特殊的地理环境,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也是汉朝防御匈奴的战略要地,使得两汉时期的陇右地区长期处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状态中。“今西州边鄙,土地脊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就是说凉州土地贫瘠,人们以骑马射猎为业,不以耕织为生,地处军事屯戍之地,命悬箭头之上。内地男耕女织的生活,对这里来说,几乎是很难想象的。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了汉代甘肃陇右地区“壮猛”的风气,尤其是东汉西羌长期叛乱,必然孕育出长于骑射、“便习兵事”、以鞍马生活为主的名将,形成尚武的民风。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安定、北地,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秦汉时期的甘肃人从小受到尚武风气的熏陶,善骑射,习弓马。飞将军李广善骑射,“其善射亦天性”,李广孙子李陵也是“善射”。赵充国“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皇甫嵩“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段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这些名将的形成,都与尚武风气的熏染有关。秦汉时期的甘肃人高尚气力,具有崇尚勇武的风气。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凉州人,令天下畏惧。东汉人郑泰就说:“且山东承平日久,民不习战;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天下所畏者,无若并、凉之人与羌、胡义从。”就是说,凉州经常遭遇羌乱,就连妇女都可以拿着武器战斗,凉州人令天下人害怕。曹操也在派曹仁攻打马超、韩遂时说:“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说的就是凉州兵。

秦汉时期,甘肃地区由于特殊的环境,形成了尚武的风气和勇猛、强悍、顽强进取的性格特征。

名将辈出

秦汉时期甘肃地区的尚武之风,以及汉代朝廷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的政策,使得甘肃出了很多的名将,下面择其翘楚,予以介绍。

李广,陇西成纪人,在今天甘肃秦安、静宁、庄浪县附近。是秦代名将李信的后代,家中世代传习射箭。李广身体高大,猿臂,即胳膊很长,善射亦其天性。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因为善于骑射,立功多而为中郎。有次跟随汉文帝出行,看到李广冲锋陷阵和与猛兽搏斗的勇猛,文帝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先后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李广曾在南山中射猎,发现草丛似乎有老虎,引弓射箭,走近一看却是块大石头,箭头已经射进石头了,可见李广力气之大、箭术之精。后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听说李广在,好几年不敢侵犯,并叫他“汉之飞将军”。李广非常廉洁,为将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李广将兵,军队困乏时,遇到水,所有士卒没有喝完,李广不近水,所有士卒不吃完饭,李广不会吃,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甘延寿,北地郁郅(今甘肃庆阳)人。年轻时因为善于骑射,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羽林军,宿卫皇帝常来的建章宫。他有勇力,曾徒手将12斤的石子投至200步远,又曾经跳越羽林亭楼,受到赏识,从而升职郎官。在试任期门弁时,负责迎接外出归来的皇帝,汉宣帝赞赏他的才力,曾派他担任副使送归来的解忧公主待从冯夫人回乌孙立元贵靡为大昆弥。车骑将军许嘉因为他既有勇力,又有丰富的行政经验,还熟悉西域情况,就推荐他为郎中谏大夫,担任西域都护。他担任西域都护期间,会同副都护陈汤,征调西城诸国兵和汉屯田军,长途跋涉至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消灭了敌视汉朝、为患西域的匈奴郅支单于,使匈奴重又与汉友好,元帝为之改年号为竟宁,以纪念这一使社会重又得到安宁的丰功伟业。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天水市西南)人,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他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殁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世,终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赵充国作战非常勇猛,汉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被匈奴围困。汉军已经好几日没有食物了,死伤的士兵非常多,面对危险的境况,赵充国与壮士一百余人突破匈奴包围,李广利引兵跟随,解决了这次危机。这次突围,赵充国身上的伤口有二十余处,李广利把这些情况上报给了汉武帝,武帝亲自看了赵充国满身的伤口,感叹良久,拜为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反叛,西汉出军不利,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余岁,宣帝觉得太老了,不能将军出击,便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赵充国谁可以代替他为将,赵充国回答说:“没有能比得上老臣的了。”宣帝又问他:“觉得羌虏情势如何,需要多少人马?”赵充国回答道:“百闻不如一见,兵势难以猜测,臣到金城观测情势之后,再给您汇报方略。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宣帝笑曰:“诺。”赵充国到金城(今兰州西北)后,恩威并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董卓,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年轻时曾经游羌人生活的地方,与羌人豪帅相结好。后归耕于野,诸羌人豪帅有来跟随董卓的,董卓便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牛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董卓力量非常大,有两个箭筒,可以在飞驰的马背上左右开弓,羌胡都很害怕他。在跟随张奂出击叛羌的战争中立了战功,朝廷赏赐了九千匹缣,董卓认为胜利是大家的功劳,所以把缣都分给了士卒,给自己没有留。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甘肃日报)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